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企业的碳排放和能效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针对工业企业空压系统能效低下的现状,通过搭建“淘气宝”能效服务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工业企业的能效水平,而且推动了能效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实现了从“淘气宝”到“淘金者”的转变,助力工业企业变身“降碳达人”。
宁波余姚牟山工业园区
“气”里大有可为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对全市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展全面抽样调查,并实地走访52家代表企业后发现:压缩空气系统作为电动系统四大耗能设备之一,它所占电费成本达到总成本的70%以上,而能源转换效率却只有10%左右。
企业用能需求大,但大部分空压机的能效指标还达不到国家二级要求。这就形成了电费高,效率低的强烈反差。
由此看来,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是推动工业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突破口。
改造后的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压缩空气集中供应站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将电力服务从用电设备延伸到用能设备上,打造“淘气宝”能效服务平台,开展能源数据互联,为企业提供从节能检测、设计咨询、设备采购、运维保养、数字化运营等一体化服务和全周期的解决方案。该平台打造以企业为中心的省电、节能、降碳、网荷互动的柔性互动生态圈,让从压缩空气里“淘金”变为现实。
供电公司做了这三件事
一、推动技术创新
空气压缩机是压缩空气系统的“心脏”,根据企业规模、生产特性,供电公司为企业的压缩空气系统开展免费诊断,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技术创新,从对单台空气压缩机的升级,转变为整体系统的能效提升;从分散“煤气罐”式的独立供气,转变为集中管道供气或园区共享供气;从粗放型的敞开供气,转变为智能配合生产需要的按时、按量供气;从余热排出浪费,转变为余热回收梯级利用,实现降本增效。
二、能源数据互联
供电公司组建“1+X”能效管家队伍,搭建压缩空气智慧管控平台,从单机管控,变为整站协调控制,实时监控企业电、气、热等数据,并实现线上自动远程控制,有效开展设备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节能运维,精准溯源企业产生的每一克碳。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员工杨建立在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帮助用户开展用能诊断
三、聚合商业模式
由供电公司提供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服务,针对有改造需求的企业,供电公司聚合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备供应商、施工单位及运维团队,对企业原有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进行一体化服务。针对有新建空压站需求的企业,供电公司直属市场化单位出资建设智慧空压站,为企业提供压缩空气。于企业而言,投资和运维成本下降为0,只需按时缴纳用气费。对于设备商,实现从单台单套零散供应,到批次集中供应。
种种举措让政府、工业企业、电网企业、设备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实现了从满足需求到创造价值的改变。
把“气”变成“宝”
在宁波,已经有不少企业实实在在地吃到了把“气”变成“宝”的红利。
宁波金田铜业是宁波最早试点集中供气智慧空压站的大型工业企业。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能效管家队伍为金田铜业提供了投资、设计、建设、数字化管控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集中供气后,金田铜业的空压机从原先分散的25台压降至4台,且只需一名专员负责空压站运维,还能通过智能运维系统实时监控,运维精益化程度大大攀升。
工作人员在金田铜业压缩空气集中供应站调试智能显示屏上查看数据
算一下“节能账”和“经济账”:集中供气智慧空压站相比于改造前节能20%,每年节约用电108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0吨,一年可以省下近100万元的电费。
除了大型企业,国网宁波供电公司也涉足多个工业园区的企业集中供气。余姚市牟山工业园区内,大多为制造业小微企业,大部分都需要用到空压机,且使用电量占用电总量30%以上。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建设了浙江首个园区共享空压站“智慧气岛”空气压缩站,4台空压机最大供气能力达每分钟94.8立方米,每年为企业提供2376万立方米的压缩空气。
投运后,“智慧气岛”空气压缩站运行气电比基本保持在每立方米0.09千瓦时,每年可为供气企业减少用能成本130万元,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浙江首个园区级空压站“智慧气岛”成功送气
如今,共享空压站在宁波已经形成了“连锁效应”,像这样的高效空压站已建成16座,为全社会节电超1000万度,降碳7000多吨。
共赴绿色之约实现“淘气为金”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推动宁波市能源局出台《宁波市空压机能效提升计划(2023-2025)》,计划推广高效空压机2000台,预计到2025年节电2亿度。
未来三年,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将带动更多利益相关方加入到“淘气为金”的队伍,进一步实现华丽转身,从普通的压缩空“气”,转变为让企业提升能效的“宝”,再到整合资源蜕变为具有规模效益的“金”,共同探索“汽、光、热”等其他工业能源,挖掘工业企业节能增效的无限潜能,共同奔赴绿色之约。
这些聚合的资源,于工业企业,将慢慢变成清晰的节能降碳足迹,转换成“碳”资产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于电网,通过工业企业挖掘出来的节能空间,可转化为更多可以调动的负荷资源;于社会,可助力实现源头脱碳、过程减碳和末端消碳。
【责任编辑:慕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