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道成务、彰往察来、转识成智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2年12月06日 20:03 作者:王益华
2022-12-06 20:03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王益华

“双碳”目标下,我国就新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高,能源系统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储能行业成为资本逐鹿的主赛道之一。

“双碳”目标下,我国就新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高,能源系统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储能行业成为资本逐鹿的主赛道之一。本文基于储能产业的认识与判断,借鉴光伏产业发展的历程,结合研究历史、财务的方法论,探讨资本、技术、市场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方位与地位。


有预测称,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行业的直接投资需要150万亿元到200万亿元,各个行业实现“双碳”目标需要650万亿元的投资。细分到储能行业,按照2030年装机规模达到110吉瓦、2060年装机规模达到900吉瓦静态测算,需分别投资约1.2万亿元和10万亿元。笔者长期从事财务工作,关注技术发展动态,重视资本、技术、产业互动的历史规律研究。作为职业习惯,首先思考资金从哪里来?四十年的时间内怎样把650万亿元投出去?资本与产业如何良性互动?本文分享三方面观点:对储能产业的认识与判断;储能产业要借鉴光伏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关于资本、技术、产业在新型储能产业中的定位、方位与地位。

一、对储能产业的初步认识与判断

首先,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大规模储能支撑,储能产业的意义和前景毋容置疑。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超过30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装机量双双超过8亿千瓦。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将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而日渐提升,同时,用电侧的电气化率提升给电力系统的调度带来进一步挑战。因此,电网需要大幅提高灵活性,各类储能技术将在其中承担重要职责。

其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用场景与多元储能技术的匹配,是新能源与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

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需求。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模式在重构。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消纳新能源并确保电网安全的必要保障。从整个电力系统角度看,储能可以分为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电侧三大场景,除此之外还包括辅助服务、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等。发电侧对储能系统的基本需求,是要求新能源电站能够类似于常规电源一样安全、稳定并网。输配电侧和用电侧对储能系统的基本要求,则是根据电力系统实时要求,实现对储能电站的“可调节”。此外,是否具有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是储能系统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用户侧储能系统也因此而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储能技术种类繁多,特点、技术成熟度与适用范围各异。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和电气储能、热储能和化学储能等大类。不同应用场景对储能的持续放电时长有不同需求,如氢储能更适宜季节性调峰,抽蓄、压缩空气储能、燃料电池、电化学储能等更适合小时级调峰,超级电容等则更适合秒级调频需求等。从技术成熟度来看,抽水蓄能最为成熟,储热技术也已处于规模化应用阶段,锂离子电池储能近两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压缩空气以及液流电池也迎来了商业化应用。

不同类型新能源的渗透率对储能有不同的需求。因为水、火、核等常规电源装机+储能电站装机要大于系统最高负荷才能保证电力供应安全,大体上常规电源降低的份额要靠储能电站来填补。因此新能源渗透率越高,储能需求越强。

第三,在充分认识抽水蓄能是“十四五”“十五五”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资源主力,并将大大改善我国缺少储能装机困境的前提下,积极和理性看待新型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未来前景。

以锂离子电池占主导地位的新型储能系统增速很快,但总体上仍处在商业化初期。即使是技术相对成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也依然有技术瓶颈亟待突破。总体而言,各种电化学储能技术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和严峻挑战。

在笔者看来,这些不确定性和挑战性主要包括:电池能量密度能到多高?电池寿命(循环次数)能有多长?电池充电时间能缩到多短?电池成本还有多大下降空间和下降速度?电池安全性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储能电站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本质安全?电池所需要的原材料是否能够得到支撑和保障?电池如何满足各种储能电站应用场景的需求,如何实现回收与循环利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镍氢电池等各条技术路线、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前景如何?储能电池如何集成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储能电站?

电化学储能产业的技术路线、竞争格局尚未成型,储能产业任重而道远,既是挑战、更是机会。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和挑战,既需要学术界的原始创新带来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又需要产业界、金融界、学术界的协同集成创新来加快储能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程。电力系统的储能本质上就是电站的一种,发展储能电站就要遵循电站的一般规律。

二、储能产业要借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一)高歌猛进的尚德与赛维

2001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尚德”)成立,开启了我国光伏产业的第一轮狂奔。2002年,无锡尚德建成当时国内最大的10兆瓦级太阳能电池,产能相当于此前四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之和。2004年,德国更新《可再生能源法》,强制光伏发电并网,并给予空前的大力度补贴。出口需求给予了提前布局的无锡尚德一波巨大商机。2005年底,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

2005年,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维LDK”)成立。2007年,赛维LDK仅用三年时间就成为亚洲最大的硅片厂和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上市之后的赛维LDK通过收并购与新建扩大产能,于2008年中期成为当时全球第一的光伏硅片厂家。

(二)跌入谷底的光伏组件加工业

2008年,为摆脱上游硅料受限于国外,赛维LDK在全球硅料历史价格最高点位携重资进入硅料行业。随着金融危机爆发,欧美经济滑坡,政府大面积取消光伏补贴,光伏产品需求量骤跌,硅料价格直线下跌,赛维LDK遭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重挫。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4%—47%的关税,欧盟同时正式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一系列变故成为压垮赛维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在2009年,以薄膜电池切入光伏领域的汉能集团则避开了“双反”政策,力图通过薄膜技术优势开辟出另一个市场。但随着金刚切割技术的普及,晶硅电池成本大幅下降,汉能集团期待的薄膜电池未能取得突破,反而是单晶硅、单晶硅电池异军突起。

(三)不断迭代和推陈出新的技术与群雄争霸

就在2015年,协鑫集团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硅料和硅片厂家时,多晶硅路线被市场抛弃,单晶硅技术路线取得突破。隆基集团凭借金刚线切割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单晶硅成本大幅下降,开启了新一轮领跑,并很快成为全球头部硅片供应商。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之后,全国光伏产业重新洗牌,此前依靠补贴和行业机遇的企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的企业脱颖而出。行业格局在技术的迭代和突破中不断推陈出新。

硅片尺寸之争与光伏技术路线之争从未停止过,颗粒硅的出现又向传统棒状硅发起了冲击,光伏电池技术更是多条路线齐头并进,高效率电池技术不断迭代。当前,PERC电池(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逼近效率天花板,发展下一代N型电池势在必行,TOPCON(隧穿氧化钝化电池)、HIT(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IBC(全背电极接触晶硅太阳电池)等技术路线开启新一轮竞争。随着屋顶光伏迎来爆发式增长,更加适用于屋顶的光伏组件以及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建材也在抢占市场先机。

(四)全球领先的中国光伏全产业链条

从2001年无锡尚德成立开始,我国光伏产业一路狂奔,经历过高光时刻也曾跌入过至暗谷底,曾创造了无数富豪,又令无数投资者和地方政府梦碎。起起浮浮间,我国光伏产业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光伏产业头把交椅。

(五)反思与借鉴

过去二十年,我国光伏产业创造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光伏技术和规模领先全球,形成了闭环完整的产业链,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处在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的阶段,光伏企业追求技术变革以降低成本,最终达到平价上网。纵观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核心是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势。身处其中的企业唯有保持对技术的不断探索,理性对待行业的大起大落,不盲目追求规模,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对此,笔者认为,补贴只是阶段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才是王道。

今天的储能产业,面对的是各种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企业的起起落落,并逐步走向成熟。企业要把握未来在储能行业的主动权,思考资本、技术、市场在储能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方位与地位尤为重要。

三、资本、技术、市场在新型储能发展中的定位、方位、地位

(一)裁道才能成务,在“三新一高”的历史空间找定位

用财务的语境理解新时代,就是没有师傅可跟,没有理论可学,没有先生可教,没有范例可仿的时代。有学者把当下称之为乌卡时代(VUCA),即具有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笔者的理解就是工业革命的理论和逻辑进入了暮年,在此理论和逻辑下一切范式的边际曲线掉头了。

资本没有是非,但是如何使用资本有是非的。作为中国人看待和使用资本,一定要秉承义利天下的传统商业伦理。充分承认和挖掘资本的力量,一是使其成为创造社会财富与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二是使其成为降低社会成本提高资源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三是使其成为知识转换为价值的重要手段。资本不能仅把“双碳”目标当作绝好的投资与投机机会,更不能抱有“今天不投新能源,就是20年前不投房地产”的思维。笔者认为,“双碳”目标是新阶段的起点,是新格局的要方,是新理念的产物,是高质量的标志,是对经典市场理论体系的颠覆。资本、技术、市场,要从传统的博弈获利型资本逻辑向共生获利型资本逻辑转变,要从传统加法消耗型技术逻辑向减法降耗型技术逻辑转变,要从传统的负债经营型市场逻辑向共享成果型市场逻辑转变。

(二)彰往才能察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找方位

辩证分析过去,才能更好面向未来。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人类历史未曾有过的伟大成就,40年实现了西方国家用300年才实现的成果,世界上只有中国,也唯有中国才能做到。辩证看这40年,我们不仅积累了西方国家用了300年时间才消化的问题,也积累了西方国家300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面对的实现与面临的难题。在笔者看来,理解“双碳”目标,是化解这两类问题的抓手。针对电力行业而言,改革2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对比2000年和2020年的公开数据,2000年全国电力装机3.2亿千瓦,2020年是20亿千瓦;售电量由1.34万亿千瓦时增长到7.5万亿千瓦时,输电线路由78万公里增长到180万公里,输配容量由11亿千伏安增长到75亿千伏安,资产由1万亿元增长到20万亿元。从规模上看,我国取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然而从效率上看,就有很大的差距了。从资产效率看,每亿元资产所售电量由1.34下降到0.375,下降幅度接近4倍,积累了大量沉没成本。在传统方式下,电力投资不是增值而是减值的,传统电力投资在现有路径下,资本归零是一个时间问题。在存量沉没成本不能消化的情况下,又需要天量的增量投资。资本如何应对?技术如何突破?市场如何引导?是时代之问!只有围绕降低社会成本,推动技术进步,避免市场无序形成“泡沫资产”。

回到储能,把锂资产价格炒得奇高,不是资本的归宿,不是技术的福音,不是市场的常态。不到两年间,锂价由每吨5万元,疯涨到了每吨48万元,且仍呈现上涨趋势。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是政产研学融需要共同面对的严肃课题。资本靠他人的剩余来赚钱,玩的是无中生有的游戏,做的是转移财富的买卖,新时代这种做法不行了,华尔街的资本逻辑不能继续了。坚持长期主义是资本在“双碳”目标中唯一的选择,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既是资本在新时代的不二法门,也是资本在新时代的枢机命门。

(三)转识才能成智,在“双碳”目标的“痛点、难点、堵点”上找地位

分析历史,展望未来,核心是找痛点、难点、堵点。无论是实现“双碳”这个大目标还是发展新型储能这个产业,痛点在成本,堵点在技术,难点在市场。就资本而言,要在长期主义的理念下,把工厂打造成为股东、员工、社会、相关利益方共建共享的平台。就技术而言,在颠覆电力能源产业的基本方式的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能量密度、本质安全、成本控制、资源约束、场景柔性等技术瓶颈。储能的出现让过去的“源网荷”三要素均衡转变为“源网荷储”四种要素的再组合,让电力能量可以存储,可以在时空上转移。传统的电力系统里增加了一个基本变量,起到的变化将超乎想象。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产业规律,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如何“不立不破”,高水平运用好储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就市场而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重构产业生态,产业链不同环节只有同频共振,才能满足社会期待。产业链的从业者要清楚地认识到,产业链里任何一个环节谋取长期的高利润都不符合全社会成本最低的客观要求。

当下,无论是新能源还是储能,部分上游资源性产业价格持续走高,而下游市场投资收益远远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压力。全行业要从盈利模式、发展模式、技术研发、推动政策完善等多方面努力,加大产业链资源整合,实现资本、技术、产业的完美结合。

总之,“双碳”目标的系列政策对储能未来发展已经指明了方向,新型储能作为最具成长性、应用场景最广泛的储能技术线路,要持续不断革新技术,创新模式,降本增效,最终实现我国新能源“发展高质量、产业高效率、生产低成本”,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新发展理念,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共享水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改革持续推动,无论哪个行业,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金融扶持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作者系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责任编辑:慕悦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裁道成务、彰往察来、转识成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