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守电网 用“新”护安全——记国网工匠、藏电工匠陈禹志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5年04月15日 15:38 作者:次旦卓嘎 陈禹志
2025-04-15 15:38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次旦卓嘎 陈禹志

人物名片: 陈禹志,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继电保护处副处长,自2010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继电保护专业,攻克高海拔地区继电保护多项整定难题,主导研发高原自适应保护逻辑模块、高海拔偏远地区保护透明化及智能告警等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川藏联网工程、藏中联网工程、阿里联网工程、西藏首台调相机组调试、首台带超容SVG及构网型储能电站保护系统建设及适应性研究,与团队成员共同破解高原弱网继电保护运行整定难点100余个,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参与制定电力行业标准3项,完善本地专业标准29项。

人物名片:

陈禹志,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继电保护处副处长。自2010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继电保护专业,攻克高海拔地区继电保护多项整定难题,主导研发高原自适应保护逻辑模块、高海拔偏远地区保护透明化及智能告警等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川藏联网工程、藏中联网工程、阿里联网工程、西藏首台调相机组调试、首台带超容SVG及构网型储能电站保护系统建设及适应性研究,与团队成员共同破解高原弱网继电保护运行整定难点100余个,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参与制定电力行业标准3项,完善本地专业标准29项。

工匠心语:

手握技术不是固守,而是要发扬,更要让它在时间长河的传递中迭代更新。

西藏电网是一张全国运维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交直流混联电网。而电网的继电保护就像给电力系统装上一套敏锐的“防御体系”,一旦电网出现异常,它能迅速做出反应,精准切断故障部分,保护电网其他区域正常运行。因此,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每一次操作、每一项决策,都关乎着电网的稳定运行。

2020年冬,在西藏阿里噶尔县海拔4700米的变电站内,陈禹志的呼吸在零下20℃的空气中凝成白雾,他半跪在继电保护屏前,手中的红外热像仪正扫描着装置内部元件的温度分布。“高原设备的‘健康密码’,就藏在这些细微的温度梯度里。”他轻声说道,身后的藏地风雪呼啸而过,仿佛在为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伴奏。  

15年前,初到西藏的陈禹志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广袤的高原上,继电保护装置像沉默的哨兵分散在无人区,运维人员通常需要乘车一整日才能抵达站点,而这在交通发达的内地,根本无法想象。更棘手的是,高海拔地区的强紫外线、昼夜温差和低气压环境常常会导致设备状态监测数据严重失真,笔记本电脑也存在无法开机的现象,保护设备的不稳定性居高不下。

“必须让这些‘哑巴设备’开口说话!”陈禹志在工作日志上重重地写下这句话。  

2018年,川藏联网工程进入调试阶段,由于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导致直流保护装置中的绝缘材料性能下降,致使保护装置启动的风险大幅增加。过去,为了让设备能继续运行,会用降低设备的工作参数的办法来勉强维持,但这会让保护系统的反应速度变慢,一旦电网处在特殊运行状态下发生故障,保护装置就无法确保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陈禹志带领团队扎根现场,白天采集不同海拔、温度下的设备运行数据,夜晚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内建模分析,就这样重复试验了30多天后,他提出“高原自适应保护逻辑模块”,通过加入海拔、温度补偿算法动态调整保护阈值,并创新采用“谐波识别”技术,将装置抗干扰能力提升了一倍。

为验证可靠性,他时常在零下30℃的极端环境中,操作着测试仪,手指冻到几乎无法伸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完成100余次工况模拟,值得庆幸的是,该项技术使保护动作正确率达100%,还被写入《高海拔保护技术指导意见》。  

然而,对陈禹志而言,这仅仅是个开端。2020年阿里联网工程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地市级孤网接入项目,面临着设备分布极广,部分站点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5℃,站间距离达300多公里,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下,设备状态如同“黑箱”。

陈禹志敏锐察觉到,仅优化保护逻辑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得建立全息感知体系。这就好比看病,过去医生只知道病人喊疼,却没办法了解病人身体内部的具体状况,而搭建一套全息感知体系,就如同给病人用上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能够更加准确地知道身体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

说干就干,陈禹志立即行动,主导研发“高海拔偏远地区保护设备透明化及智能告警系统”,这套系统在高原首次实现了三大创新。以前,由于受复杂地形影响,信号传输特别费劲,现在利用“北斗+LoRa”这种双保险的通信方式,信号传输成功的概率从63%提升至94%。同时,考虑到高原上气压、温度、湿度等10项环境因素,应用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技术,就像给设备请了个“健康小助手”能提前预测设备的状态。

不仅如此,这套系统还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把告警信息分为“紧急”“监视”“参考”三个等级,运维人员能更清楚哪个情况更着急处理,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40%,运维成本降低了60%,就连查找和分析故障的时间也缩短了70%,真正实现了从“信息孤岛”到“透明电网”的转变。

“陈师傅对数据的执着,就像牧民寻找走失的牦牛——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徒弟次仁形容陈禹志时说的话。事实上,“数据幽灵”“较劲的科技牧民”都是陈禹志在工作中获得的“爱称”。

翻开陈禹志的笔记本,扉页上赫然写着:“保护技术的价值,在于比故障快一秒,比变革早一步”。2024年,随着西藏首台带超容SVG以及大规模构网型储能电站的投运,电网暂态特性发生大变化,复杂方式下传统保护原理能否适应,储能系统虚拟惯量引发的保护盲区更成为难题。

从那一刻起,陈禹志开始研究暂态能量梯度保护,研制动态阻抗轨迹分析装置......一步一个脚印解决盲区问题。在那曲市索县试验场零下25℃的暴风雪中,他裹着大衣蜷缩在测试仪旁,像一台机器一样,24小时不眠不休捕捉关键数据,最终保障了设备按期投运,使人民群众安稳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这些年来,陈禹志在生产实践中练就了从主网到配网、从小二次到大二次的全电压等级二次系统超级能手,总结出了“一勘两验三步骤”以适应西藏特色的现场二次作业通用法则,提出了全藏“一张图”、区地协作的整定计算模式,解决了西藏电磁环网的定值配合难点。

他主导构建的“高海拔继电保护技术体系”,不仅包含多项发明专利,更推动着行业标准的进化,牵头制定的《高海拔地区继电保护设备透明化技术规范》,首次将紫外线强度、沙尘浓度纳入设备状态评价指标......他的成绩桩桩件件,不仅书写了个人的奋斗历程,更为公司和电网蓬勃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去年,国网西藏电力年度总结大会上,陈禹志向众人展示了自己设计的透明化智能告警系统主画面,主屏幕上跳动的西藏数万台保护装置的实时数据,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当有人问及是什么驱使他收获这般斐然成果?他指着手里的的老旧电磁式继电器,凝视着远方说道:“时刻铭记我们从哪里出发,才能看清该往哪里走”。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以“智”守电网 用“新”护安全——记国网工匠、藏电工匠陈禹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