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西子湖畔,华能浙江虚拟电厂正与8家重点用户开展资源聚合调试,涵盖钢铁厂、工业园区、换电站等场景,可调度容量达62兆瓦。这一进展源于2022年11月实现的重大突破——作为全国首个接入省级调度系统并参与实时响应调节的虚拟电厂,其投产标志着我国分布式能源调控进入新阶段。这座“无砖无瓦”的智慧电厂通过智能聚合分布式能源实现精准调控,以数字技术重构电力系统节能降碳范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样本。
“看不见的电厂”如何节能?
在虚拟电厂调度中心,项目负责人吴科俊站在占据整面墙的智慧大屏前介绍:“这些光点代表着全省43个储能电站、2个分布式燃机、123个充换电站的实时脉动,就像电力系统的神经元在协同工作。”随着吴科俊轻点鼠标,一条指令瞬间跨越山海:某工业园区储能电池开始对外放电,某办公场所空调温度统一上调1℃,腾出的电力资源被精准填补至电网负荷高峰缺口。“这相当于让每一度电都‘聪明’地找到最需要的去处。”吴科俊说。
在具体运行中,华能浙江虚拟电厂通过精准感知、智慧决策、柔性调控三大核心步骤,构建完整的智能调控闭环。第一步,依托智能终端设备组成的秒级监测网络,系统实时捕获用户资源参数的细微波动。第二步,依托在线优化决策的智慧管控系统平台,通过负荷管控智能优化、负荷与价格预测等功能,实现系统决策制定,并解聚、优化、下发曲线至用户。第三步,当电网出现波动时,系统启动分级响应机制,形成“削峰填谷”的动态平衡,真正实现能源的“秒级调度、度电必争”。
“数字军团”打响保电攻坚战
调度员柳备仍记得今年全国两会保电的紧张时刻,“当时全省用电负荷陡增5%,我们半小时内联动40家用户侧储能全功率放电,快速腾出电力资源精准填补至电网负荷高峰缺口。”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纵深推进及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虚拟电厂正从概念验证跃迁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助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电网安全运行。
柳备表示:“电力系统紧张时腾挪的电量有来自用户侧储能的高峰放电,有来自写字楼主动调高的空调温度,有来自延迟充电的电车,还有可调节生产计划的工业用户,我们深感灵活性用电正流淌在虚拟电厂构筑的网络中——这是新时代的能源兵法”。他们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数字军团”,在浙江省迎峰度夏(冬)等保电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试点盆景”到“生态森林”
谈到虚拟电厂的未来图景,吴科俊满怀期待:“新能源汽车化身‘移动储能站’,在电价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反向送电;工业园区与居民社区通过区块链技术共享绿电……当千行百业的柔性负荷被唤醒,当每一台设备都成为电力系统的‘调节细胞’”。
2024年11月,华能浙江虚拟电厂成为浙江省内首个试点项目进入了华东‘两个细则’试运行,意味着它可以同其他发电厂一样,通过向电网提供辅助服务获取补偿收益,实现电力系统和用户的双赢。
华能浙江虚拟电厂接入资源达到232兆瓦,今年一季度累计完成56天实时调频,其调节能力等效于新增1台40万千瓦燃煤机组,环境效益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63.1万吨,促进新能源消纳23.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87万吨。目前,华能集团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虚拟电厂建设,未来将进一步统一标准、完善商业模式,突破就在眼前。
【责任编辑:王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