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江畔,有个宁静的小村庄-德夏村,这里的天空如蓝宝石镶嵌,白云如哈达轻抚群山之巅,在这片壮丽风光的背后,却藏着揪心的现实......
德夏村平均海拔4600米,村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出的土豆、青稞等农作物勉强自给自足;唯一一处水源地距离村民遥远,冬天结冰,取水变得非常困难;村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一大半村民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这样的情况直到国网西藏电力驻村工作队的到来,才让原本沉寂的小山村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3年5月,带着组织的嘱托,国网西藏电力第十三批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索朗旺青经历一天的颠簸,来到日喀则市昂仁县多白乡德夏村,这个身着“电力红”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在两年时间内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诠释担当,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下一个个动人的振兴故事。
建强堡垒:让党旗在基层高高飘扬
初到德夏村,索朗旺青看到村两委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较大差距,这位来自国网西藏电力的驻村干部马上意识到,要改变村庄面貌,必须首先筑牢党建根基。于是,他将村委党组织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把组织生活规范化作为突破口,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把政策学习与村里实际相结合,为党员们补足 “精神之钙”。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期间,索朗旺青组织全体党员讲授党纪专题党课,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强化党员纪律规矩意识,敲响廉洁自律的警钟,筑牢思想根基。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在乡村道路维护、河道治理、居民环境整治等村重点任务中,带领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村民由衷赞叹“党员冲在前、我们跟着干,村里的事就是我们大家的事”。在索朗旺青持续努力下,两年来,德夏村成功发展2名优秀青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四议两公开”制度的规范实施,更让村级事务决策像“照镜子”一样透明,党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赋能乡村:点亮高原振兴明灯
德夏村农户住的非常分散,但索朗旺青依然坚持定期走访调研,同时还运用自己专业的电力知识和工作经验挨家挨户排查用电线路和隐患。记得走访到扎西大爷家时,他家的电线胡乱的耷拉着,扎西大爷说:“变压器距离我们太远了,村里的电压特别不稳,一用到稍大功率的电器可能会罢工歇菜。”索朗旺青心想:这样下去村民们的生产生活迟早要出大问题,一定要从根上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为了争取村里电网改造升级项目,他多次往返于拉萨、日喀则和德夏村之间,多方沟通协调,最终在国网西藏电力的大力支持下,近160万元投资的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终于在德夏、多白、楚龙3个村落地实施,为村民们用上稳定电、安全电、放心电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入户调研笔记本上,索朗旺青用红笔圈出村民们最急迫的问题,解决了用电问题,接下来就该解决饮水难题了。他和驻村工作队踏遍山间寻找水源点,与水利局反复沟通。2024年10月,7个崭新的取水点建成,安放取水管道那天,全村老幼都过来帮忙,泥坑里老乡的铁锹挥洒着泥土,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在山村里咚咚地回响。清澈的山泉从管道中喷涌而出,村民尼玛琼用新水煮了一壶茶,硬要给队员们喝,她笑得合不拢嘴:“再也不用走3 公里背水了!”。
此外,加强光伏电站运维管理,确保电站稳定发电为村里营收6.5万元;精心运营“电力爱心超市”,开展乡村治理志愿服务活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对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思想认识;进校园教孩子们安全用电和急救知识,发放2万元爱心物资,让孩子们的笑脸比格桑花还灿烂等等,这一件件一桩桩看似平凡而普通的工作,都是索朗旺青和驻村工作队为照亮村庄的致富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点亮的一盏盏“明灯”。
抗震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
“快!去米玛仓觉奶奶家!” 今年1月7日定日地震发生后,索朗旺青带着队员,仅用15分钟就冲进孤寡老人家中,将老人背到安全地带。震后3小时,全村51户受灾情况全部摸排完毕。寒夜里,驻村工作队员们的头灯在帐篷间穿梭,16顶应急帐篷搭建完成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村民们都说:“看到那抹‘电力红’,我们就不害怕了!”
党旗在村委会高高飘扬,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村民们通过供水管道喝着清澈的山泉水、光伏板源源不断的发电,增加老乡们的收入。这段驻村岁月让索朗旺青深深懂得,乡村振兴不是纸上的数据,而是村庄里变压器的嗡嗡声,是路边供水线路的管道槽,是牛羊成群结对路过的蹄印,这片土地的每一份改变、每一个笑脸都诉说着乡村振兴的奋斗和坚守。
两年时光如白驹过隙,驻村轮换时,村里的干部群众捧着洁白的哈达,将工作队送上车,卓玛奶奶的孙子抱着驻村工作队送的书包不肯撒手:“你们要走了,请务必回到德夏村再看看我们的新变化。”来接索朗旺青的车缓缓驶离村委会,后视镜里,德夏村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间,飘出几缕炊烟,像极了村民不舍的牵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索朗旺青只是千万颗螺丝钉当中的一枚,但这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终将汇聚成乡村蓬勃发展的钢铁洪流。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