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式转型”让日本零部件企业星光黯淡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25年05月28日 11:27 作者:庞国霞
2025-05-28 11:27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庞国霞

日本的财年起止时间与全球大多数国家不同,是从当年4月1日至下一年的3月31日,最近一段时间,日本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公布2024财年业绩报告。

日本的财年起止时间与全球大多数国家不同,是从当年4月1日至下一年的3月31日。最近一段时间,日本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公布2024财年业绩报告。品一品这些财务数据,笔者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在这些企业中,丰田汽车处于核心地位。据了解,丰田汽车2024财年营业收入48.03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5%;营业利润4.79万亿日元,同比下滑10.4%;考虑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和日元升值的双重压力,该公司预计2025财年营业利润将下降34.9%。

日本头部零部件企业与丰田汽车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电装2024财年合并营收同比微增0.2%至71618亿日元(约合479亿美元)。同期,爱信精机营业收入达4896.1亿日元,同比减少0.3%。不过,得益于汇率变动影响、企业架构优化及结构性改革成果的推动,这两家企业的营业利润仍实现了同比增长。丰田纺织的情况有所不同,2024财年其营业收入与上一财年基本持平,但营业利润同比减少46.5%。

日本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呈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与本国汽车制造商深度绑定,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可否认,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丰田汽车仍是一名“优等生”,但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产业转型的持续推进也令其面临不小的压力。2024财年,丰田的电动汽车仅售出14.45万辆,占总销量的1%左右。丰田向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市场落地速度较慢,几乎是行业的共识。

这个问题在日本汽车零部件身上也表现的较为明显。它们虽然已表态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但好像患上了“拖延症”,转型升级的技术尤其是产品推广疲软无力;它们虽然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在行业中并不十分活跃。

2025上海车展期间,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庄志强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非常猛,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燃油车市场份额减少了,丰田等传统燃油车企业实际上都在减产,这也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自身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庄志强说,在中国市场增长更多的是新能源汽车,对应丰田纺织这几年的计划都是减少的:“我们还是感到很大压力,所以也在丰田之外的客户上做更多努力和尝试。”

爱信精机的案例也能说明问题。这家汽车变速器领域的巨头,在燃油车高速发展的时代凭借对AT专利的控制称霸市场。但市场瞬息万变,一方面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的提高,蚕食着传统变速器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在推广插混和增程式汽车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变速器的自主研发能力。其实,2023年9月,爱信精机也曾举行中长期经营战略说明会,介绍对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等“成长领域”的未来规划。但当时就有中国汽车行业人士指出,无论其面向2025年、2030年的电机,电池骨架和一体化压铸,还是无钥匙进入、集成天窗、电后尾门、门把手、座椅通风等技术都乏善可陈,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近日,爱信精机大幅下调2025财年营业利润预期,下调幅度达31.7%。据称,此次调整主要受三重因素影响:美国加征关税导致成本上升、中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以及日本本土整车厂商产量下降。

也许在其他汽车发达市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没有真切感受到转型升级的急迫性。但在日新月异的中国,整零企业及其提供的技术与产品已十分超前,并且形成了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市场。再把视野放大,全球经济的驱动力和发展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笔者认为,在汽车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量变终有一天会形成质变,因此产业链条上传统优势企业“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好日子恐怕不会长久。

有人说,战略选择的本质是在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寻找最优解。无论受制于整零关系的固有模式,还是未摆脱技术路径的惯性依赖,抑或太在乎从前付出的沉没成本,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都该学习用崭新的眼光看待产业发展的未来了。毕竟,汽车产业变革的大势不可能逆转,而不同的竞争对手也不会原地踏步等着你“起跑”。在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下,未来如果无法形成增量市场,企业最终的前途命运可想而知。

据日本媒体报道,丰田集团旗下电装、爱信精机、丰田工业、丰田纺织、丰田合成、爱知钢铁和捷太格特7家头部零部件供应商,已计划增加2025财年的研发和资本投资,以持续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化相关的研发工作。这一次,日本零部件企业是真下决心和转型“拖延症”说拜拜吗?

【责任编辑:李扬子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拖延式转型”让日本零部件企业星光黯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