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格里锁流沙 光伏板下焕生机
来源:科技日报 2025年07月02日 09:25 作者:张景阳 通讯员 薛来
2025-07-02 09:2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景阳 通讯员 薛来

炎炎夏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马达轰鸣,工人们有的铺草,有的压草,一个个草方格展现在眼前。

炎炎夏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马达轰鸣。工人们有的铺草,有的压草,一个个草方格展现在眼前。另一边,沙障铺设机将芦苇秸秆嵌入沙子中,用一个个“田”字格将流沙锁住。

巴彦淖尔市是“三北”工程的重要战场。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巴彦淖尔市沙漠腹地、黄河岸边以及田间林场,探寻这座城市在防沙治沙攻坚战中的创新实践。

治理成果显著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20万千瓦光伏项目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光伏支架和组件,为即将进行的电气安装调试和板下生态治理施工做准备。

“项目6月底整体完工,投产后,板上年发电量达3.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6万吨、氮氧化物73.4吨。板下还种植了黄芩、沙棘等林草作物,形成了稳定防风固沙带,达到‘生态+产业’双赢。”该项目经理李志全介绍。

成立于1960年的国营新华林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众多林场之一,经过三代林场人的接续奋斗,这里的荒漠逐渐变为林海。2023年6月至今,国营新华林场构建起“草固沙、乔锁边”立体防护体系,采取“林场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手段,集中歼灭5000亩沙地,累计栽植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率由2023年的65%增长到如今的88%。

沿着黄河岸边前行,记者来到磴口县刘拐沙头,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的风沙口。过去,这里植被稀少,大量黄沙倾入黄河,造成河床逐年抬高。如今,这里绿意盎然。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17.5公里的灌乔草阻沙带郁郁葱葱,像一道绿色长城,阻挡着风沙侵袭。

从2008年开始,磴口县在该区域先后实施了流拐沙头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项目,完成灌木造林5.35万亩、封沙育草8.1万亩。2023年以来,当地加大了对该区域的投入治理,又相继实施了西部荒漠综合治理、“三北”六期等项目,完成灌木造林5万亩,退化林修复0.77万亩,森林抚育4.38万亩。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站在高地上,指着灌乔草阻沙带介绍道:“我们还与内蒙古阿拉善盟在沿黄岸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一体化推进阻沙入黄治理。项目区总治理面积18.45万亩,其中磴口县境内17.05万亩、阿拉善盟境内1.4万亩。”

创新治沙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巴彦淖尔市因地制宜,创新出多种治沙模式,为沙漠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滨藜”“光伏+柠条”模式,让沙漠成为了绿色能源宝库。在磴口县的沙漠(沙地)治理区,工人们通过拉大光伏板间距、抬高板前高度、扩大板后间距,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梭梭、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等举措,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还为农牧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内蒙古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区,就是这一模式的成功范例。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运行周期内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4.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实现了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双赢。

此外,巴彦淖尔市还创新打造了“工程固沙+灌木造林+经济林+林下经济+湿地保护修复+沙漠旅游+农牧民利益联结”模式、“渠林路田”防护林网模式等,不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产业链,还解决了林与地争肥、抢光等问题,既实现了扩绿兴绿,又保障了粮食安全。

鼓励全民参与

巴彦淖尔市将“三北”工程攻坚战打成一场全民战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农牧民齐心协力,共同防沙治沙。

当地政府制定出台了《巴彦淖尔市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十条措施》《巴彦淖尔市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奖励办法》,对攻坚战予以支持,对参与攻坚战的旗县区、科研团队、合作社、农牧民予以奖励。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政府部门积极为参与公益造林治沙活动的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帮助。引进绿基会、环基会、蚂蚁森林等社会组织和华能等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与此同时,巴彦淖尔农机生产企业也积极投身治沙事业,自主研发治沙机械装备。目前,当地农机生产企业已成功研制出履带式多功能植树沙障车等8种压沙机械,配置自卸车斗、水罐、高压水泵、仿型压草轮、开沟装置等,功能丰富、性能优化。巴彦淖尔市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治沙机械装备,推动全程机械化作业,全市治沙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较传统人工治沙效率提高5倍以上。

广大农牧民是防沙治沙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在工程固沙、林木栽植、管理管护过程中,以“以工代赈”的形式获得收入。内蒙古王爷地肉苁蓉产业治沙示范基地工人杨女士说:“我退休后来这里工作,既能为治沙出一份力,又增加了收入,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据统计,2024年以来,累计有60多家企业、50多个合作社、29支基层劳务服务队、3.7万余名农牧民参加到防沙治沙事业中,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海维表示:“今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完成林草生态建设800万亩以上,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田”字格里锁流沙 光伏板下焕生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