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石化人积极推广非化石能源,为什么?

发布日期:2022-01-26· 中国能源报 王海霞

“退休后,我经常在这里和记者们、各地发改委的工作人员们聊乙醇,只要他们找我,我就从家里走20多分钟来这儿,和他们说怎么推广乙醇。

“退休后,我经常在这里和记者们、各地发改委的工作人员们聊乙醇,只要他们找我,我就从家里走20多分钟来这儿,和他们说怎么推广乙醇。”来到北京某会议中心采访的时候,乔映宾首先解释了为啥把采访地选在这里。作为原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特邀顾问,乔映宾已迈进人生的第82个年头、满头银发,但他仍在为乙醇行业发展倾注心血。乔映宾脸上的沟壑见证了岁月,然而岁月的流逝未能磨平他的雄心——虽然我国生物燃料乙醇行业没有美国、巴西那么好的先天条件,却可以在纤维素燃料乙醇方面实现“换道超车”。

乙醇,俗称酒精。纤维素乙醇就是用秸秆制取乙醇,再将这些乙醇按一定比例添加到汽油中来驱动燃油车,也就是秸秆变乙醇,汽车“喝”酒精。

乔映宾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之后一直在石化系统工作,直到2004年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开发部主任的职位上退休。记者好奇,乔映宾这位“石化人”怎么成了燃料乙醇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工作可以退休,党员身份没有退休,国家培养科研人员不易,我想继续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建设美丽中国奉献微薄之力。”在乔映宾看来,无论是退休前的石化工作还是“退而不休”,呼吁发展燃料乙醇,都是坚守在能源行业、建设美丽中国。

“是国家培养了我”

“是国家培养了我,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我北大读书和之后的科研工作。”谈及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求学生涯,乔映宾不禁感慨。

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乔映宾的数理化学得好,却没有钱买复习资料来进一步提高。于是他向同学们放言:“你们不会的题就来问我,我就是不睡觉也要解出来。”就在这样的“自助”与“助他”过程中,乔映宾成了“学霸”。

“那个年代没有‘学霸’这个词,当时就想考上好大学,多学知识,多为国家做贡献。”乔映宾的高考志愿填的都是名校:北大、清华、复旦……

乔映宾清晰地记得,收到通知书那天,老校长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教了一辈子书,就你争气,考上北大了!”

相对于老校长的高兴,乔映宾却很平静,因为父亲早就说过,家里兄弟姐妹多,能让他读完高中已经不易,考上北大也没钱供。

其实,为了赚学费,乔映宾高考完就去打零工了,在食品店做和面工,一个暑假赚了60多元,刨去从太原到北京十块二毛的硬座火车票钱,乔映宾只有50多元求学金。

没啥钱,乔映宾也不怕:“当时就想,入学后,有助学金就读,没有,就找工作,也能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一进北大,校长就告诉“乔映宾们” : 国家给助学金让你们读书,但三十个农民才能供一个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国家的培养!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

于是,乔映宾开启了北大化学系的读书生涯。

博雅塔下,兼容并包,有国宝级大师传道解惑。在我国有机化学的学科带头人邢其毅教授的课堂上,乔映宾了解到石油里面都是烃类。那个年代,缺石油是国家的大难题。

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国家的需要就是努力方向。为了不断扩大自己与石油化工的交集,看完北大图书馆石油方面的书后,他就跑到当时的石油学院图书馆里去看,带上窝头、咸菜,在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整天。

1965年大学毕业,乔映宾的第一志愿服从分配,祖国的需要就是第一志愿。第二志愿是大庆油田,到祖国艰苦的地方去。没想到,乔映宾最后被分配到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当时,新中国百业待兴,石油意味着发展动力。只要能参与到我国石油工业的迅速崛起中,乔映宾无论在哪里都有使不完的劲。

都说做科研要“板凳甘坐十年冷”,对乔映宾来说,睡在板凳上也是科研攻坚期的常事。“我们研发的一种催化剂在燕山石化前进化工厂试车期间,我就蹲守在前进化工厂二甲苯车间里,投产的关键期,晚上就睡在车间会议室的长板凳上。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试用成功了!”

“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理念激励着乔映宾攻克多项难题,他先后获得国内外8项专利,并发表论文20余篇。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的SKI系列二甲苯异构催化剂顶替掉了美国公司在华的市场。在上海石化应用时,每吨原料可多产13公斤对二甲苯,一年能比用美国公司的催化剂多创收2000多万元。如今该项目已在国内多套装置上应用,还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微薄之力”

其实退休前几年,乔映宾的工作重心已转到乙醇燃料上来。国家发展燃料乙醇的初衷是处理陈化粮。陈化粮人畜都不能食用,烧了又污染环境。何不做成乙醇,然后像美国和巴西一样,把乙醇添加到汽油中,用来减少原油进口量和降低汽油燃烧的有害气体排放。

方向不错,也有做法供借鉴,然而,别国的经验不能照搬照抄,中国的燃料乙醇之路怎么走谁都说不清。因为要添加到汽油中,中国石化就担起了探索“中国道路”的任务。而时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开发部主任的乔映宾就成了科研团队的“探路人”。

按照什么比例添加乙醇,添加后会对汽油燃烧、汽车发动机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实验来找答案。多次实验得出可靠数据后,乔映宾又参与到推进燃料乙醇应用的实践中。2001年,国家八部委发布《车用乙醇汽油试点方案及实施细则》,乔映宾参与了起草工作。2003年,国家八部委又发布了扩大试点的方案及实施细则,他仍是起草者之一。2004年退休时,乔映宾还参与了国家“十一五”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之后,他还参与了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他还先后去河南、河北、山东等十几个省市讲解燃料乙醇生产与车用乙醇汽油的推广应用。

在乔映宾看来,发展燃料乙醇就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纤维素乙醇兼具众多利好,但需“扶一把”

陈化粮毕竟数量有限,还带着“粮”字,容易引起误解。生物燃料如何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乔映宾又开始为秸秆制取乙醇,也就是纤维素乙醇而奔波。

发展纤维素乙醇如何为减排降碳做贡献呢?乔映宾算了一笔账:按5吨秸秆生产1吨乙醇计,1亿吨秸秆就能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掺烧到汽油中,能减少排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每年还可减少1亿多吨原油进口,还能为农民增收。“用好纤维素乙醇,就是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乔映宾直言。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纤维素乙醇为什么没得到大规模发展?面对疑问,乔映宾表示,用秸秆制取乙醇,技术上走得通,国投生物在黑龙江建设了年产3万吨的纤维素乙醇示范装置,今年就能投产试车,该技术可以复制推广。但因为规模小,经济账还算不过来。乔映宾表示,这一技术产业化前期成本比较高,必要的财税支持不能少,还需“扶一把”。长远看,如果国家能以少量的补贴撬动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纤维素乙醇行业,就是对人类的大贡献。

“经过20多年努力,我国燃料乙醇已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人才、秸秆资源、市场需求都好,应该齐心协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做好纤维素乙醇产业化这篇大文章。”乔映宾雄心不减,“从现有基础看,再用两个‘五年计划’,纤维素乙醇绝对能干好!”

采访最后,乔映宾说:“老伴总劝我,80多岁了,该好好休息了。我想当自己体力不行了,不能为能源事业提供新思路的时候,才是我休息的时候。我年轻时跑步、游泳多锻练,就想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从1965年到现在57年了,梦想实现!”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报官方网站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

本报讯 1月20日,亚洲首座、世界最大的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柔直输电工程大负荷试验顺利结束,海上柔直换流站全部调试项目圆满完成,标志着承担海上换流站调试任务的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北电科院”)科技创新能力、技术支撑能力、系统调试能力迈上新的台阶,在国内省级电科院中处于领先水平。

2022-01-26 09:59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