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科学制定碳目标和行动措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主体”,这是记者10月20日参加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节能”)《中国节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发布会时听到的与会专家声音。
发挥企业排头兵作用
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大势所趋和未来竞争高地,碳中和也不再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各国之间技术和经济的竞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涵盖能源、经济、社会、气候、环境等众多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是一项长期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到区域、地方,再到行业、企业乃至个人参与其中,协同发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中国节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余红辉看来,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偏重、能量结构偏煤,局部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我国要在10年内实现碳达峰,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重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赵鹏高指出,全面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倒逼传统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
摸清碳资产家底
记者采访获悉,为加快形成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能力,中国节能在体制机制上率先成立了集团公司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事业部和二级公司层面的中节能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形成两级“双碳”组织管理体系。
相比于能源、钢铁、有色、建材等相对高排放特征行业的企业集团,中国节能属于典型的中低排放型企业。为引领中低排放型企业更好地实现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中国节能自发地从2015年起定期组织对全集团系统性碳盘查,建立了“十三五”时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21年3月,中国节能对全系统700多家各级子公司开展了新一轮的碳盘查。
余红辉介绍:“碳盘查结果呈现出三大鲜明的‘双重’属性特征:一是绝大多数排放来自于服务社会减污降碳的业务,二是排放量显著小于减排量,三是减排量的增速大于排放量的增速。”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节能累计实施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项目超过4000个。“十三五”期间,中国节能累计生产绿色电力69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360万吨,节约标煤2150万吨;累计处理固体废弃物5423万吨,继续稳居行业前列;累计处理污水40亿吨,制供水42亿吨,COD总削减量91万吨;同期减排量超过7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减排贡献达排放的6倍以上。
发挥价值赋能作用
宋鑫表示,中国节能作为一家以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是服务社会减污降碳的生力军、排头兵。中国节能在尽早实现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致力打造成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军者以及低碳零碳负碳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节能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1+3+3”双碳战略部署。”宋鑫介绍,“1”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宗旨”的双碳愿景,在尽早实现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致力打造成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军者以及低碳零碳负碳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智力供给能力以及示范带动能力,力争成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参与者、突出贡献者和积极引领者。
第一个“3”是中国节能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推动双碳愿景的实现,第一步:力争到2028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成为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的目标基本实现,服务对象从传统领域扩展到新基建等新兴领域,旗下绿色产业服务社会减碳的贡献在“十三五”的基础上翻两番;第二步:努力争取到2040年左右实现运营碳中和。力争在重点细分领域掌握1-2项世界领跑、世界并跑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第三步:力争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力争到2060年消除历史化石燃料碳排放。
第二个“3”是中国节能将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身减排三大角度做出具体工作部署,构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业务布局,持续迭代创新涉碳技术产品服务方案,积极引领中低排放型企业“双碳”行动,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据了解,中国节能将积极牵头、参与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积极协助国资委开展中央企业“双碳”相关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双碳”相关标准、规范和机制建设,推动生态环保、节能和清洁供能等主业领域的碳排放核算、自愿减排方法学、行业与企业碳中和等相关行业、团体和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努力在部分细分领域成为国际标准规划的主导者。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