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作为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碳达峰碳中和会议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以“智能低碳 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双碳”领域新理念、新趋势、新技术,邀请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国际组织及行业协会代表、院士专家、国内外“双碳”领域知名企业负责人、高校代表等300余人参加,共探“双碳”目标下发展路径,共襄低碳发展未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万军围绕“如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重点对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具有新的重要里程碑意义。此次会议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主要是有四个重大转变,包括从重点治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从被动治理到主动作为的转变,从全球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以及从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转变。
当下,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江山更加多姿多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早开始大规模治理PM2.5的国家,空气质量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过十年的努力,PM2.5下降了57%。水环境质量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我国在十年前劣V类水体比例占10%左右,去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了87.9%,如果从理化指标来看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土壤环境也得到了基本管控,实现“洋垃圾”的零进口。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我国是少有的森林水土流失、荒漠化双缩减和森林蓄积量和面积双提升的国家。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只占全球的7%,但新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有四分之一都来自于中国。
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国高质量发展,我国以3%的能耗增长支撑了6.2%的经济增长,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清洁钢铁生产体系,新能源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不仅如此,过去十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了150%,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城镇人口增加20%,与之相对应的,PM2.5浓度下降57%,二氧化硫浓度下降80%,重污染天气下降90%。应该说,中国找到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些成绩的取得非常不容易,是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努力之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之下,经过艰苦努力实现的。
面向未来,此次生态环保大会也提出,我国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我国现代化是并联式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完成,经济还在持续发展,发达国家200年经济持续发展出现的环境问题可逐步解决,而我国要在未来30年之内同步完成经济发展,完成城镇化、工业化,并解决这个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碳达峰问题。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时我国也将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任务依然很重的情况下建设现代化。另外,全球的形势博弈,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为此,全国生态环保大会对建设美丽中国发出了总动员令,建设美丽中国正从愿景目标一步一步深入到具体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建议:
一是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此次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点关系”的提出,标志着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这是我们的根本遵循。
二是2030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2060年是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应统筹处理好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环境质量改善治理体系改革等任务。
三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的核心标志,面向未来,应保持战略定力,深度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四是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这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手段。第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第二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倡导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要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五是着力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坚持做好处理好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的关系,加强生态修复监管,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工程。
六是坚持底线思维,守牢美丽中国建设的安全底线,未来应把环境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七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八是鼓励各地区开展多层次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地、绿色低碳发展的典型模范等,作为全社会共同行动的一个抓手。
九是更加注重市场手段、法治手段、科技标准手段,增强市场的激励作用,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和韧性。
十是加强美丽中国建设施工图设计,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目前山东已走在了国家的前列,下一步要继续学习总结山东、烟台的经验,更要继续做好美丽山东、美丽烟台的支撑工作。
文丨本报记者 李丽旻/整理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