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科·博斯尔:推动可再生能源智能化电气化创新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4年09月12日 16:55 作者:杨梓/整理
2024-09-12 16:55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杨梓/整理

9月10日,由山西省能源局、中国能源报、中国大唐集团联合主办的“2024新能源与电力市场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十四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在山西太原召开。

9月10日,由山西省能源局、中国能源报、中国大唐集团联合主办的“2024新能源与电力市场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十四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在山西太原召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创新与技术中心创新与终端应用组组长弗朗西斯科·博斯尔围绕“以可再生能源推动终端用能部门智能化电气化的创新全景”展开探讨。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中国是国际再生能源署的成员国,自中国加入以来,国际再生能源署与中国国家能源局、中国生态环境部以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开展了具体合作。同时,我们还与很多中国机构进行合作,这些中国机构在世界也享有盛名。在通力合作下,我们顺利召开了一系列活动和重要会议,共同研发了相关系列产品。电力是未来主要的能源形式。在去碳化背景下,到本世纪中叶,电力占所有能源消费比重将从当前约22%提升到50%以上。此外,电力还将用于间接电气化,生产绿氢以及相应的延伸品。基于此,到本世纪中叶时,电力在最终能源消费中占比将超过65%。

如果要实现净零排放和脱碳化目标,可再生能源势必需要在电力产业中发挥主要作用。这意味着,未来将是电气化的未来,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与此同时,挑战犹存。如何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实现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电力终端使用电气化?如何以智能方式利用这些新型节点?以何种创新方式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推动智能电气化进程?国际再生能源署希望通过对智能电气化创新格局进行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中方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鼎力支持。

当前,全球电力需求为22010千瓦时,到2050年预计将增长到70050千瓦时,是现在的3倍多。到2050年,仅生产绿氢所消耗电力就将达到20010千瓦时。换句话说,目前全球电力总消耗量差不多是2050年生产绿氢的电力消耗量,这是电力部门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倍增,国际再生能源署提出了三个策略:第一是使用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电力,为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行业提供能源。第二涉及电力供给侧,确保电力系统具备高度灵活性,以应对电力需求飞速增长,并为新的负荷创造灵活性。第三是探索智能电气化,实现能源转型。

成本最小化使电力价格能够惠及全球人民。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每年用于能源转型的投资需求高达4.4万亿美元。基于此,每年有1万亿美元将投资用于电气化和基础设施,电气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电网、电动汽车、热泵等。也就是说,根据能源转型计算成本所需的投资数额非常庞大。

如果不使用智能电气化方式,而是对电动汽车、热泵、电锅炉电气化不加以控制的发展,则将需要额外投资投入到电网、电缆、系统加固、变压器开关基础设施中,导致原本每年1万亿美元的投资可能会增加3—5倍,也就是每年新增投资3万亿—5万亿美元。由此看来,必须以智能化方式实现可持续化转型。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有系统性创新策略,并不局限于提出新技术或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因为如果缺乏支持新技术参与市场的相关法规,新技术就无法实现商业化。如果缺乏相关商业模式给项目开发者实际补偿并且从中获利,新技术也不可能实现商业化。如果不通过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来整合这些新技术,就需要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系统运营创新和商业模式相结合。需要对技术和基础设施、市场设计、监管系统规划和运行、商业模式这4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创新。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的电力使用,乘用车、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卡车毫无疑问将带来电力需求系统性增长。电力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占比应从现在的1%左右增加到2050年的52%以上。这意味着,全世界需要至少有20亿辆电动车行驶在世界各地,因此需要部署电力系统来智能化充电。

我们有技术上的创新包括市场设计监管创新、系统规划运行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把所有这些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为汽车实现智能充电。智能充电不仅包括汽车从电网中获取单向充电,也需要配电系统运营商进行智能控制,需要确保基础设施标准化,确保其操作性,确保充电站建设能够按时完成。同时,城市规划部门、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需要通力合作,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使得电动汽车能够尽可能实现智能化充电。

最后总结五个要点。首先,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将是未来能源的主要形式;第二,如何加速应对能源挑战的同时将能源转型成本最小化;第三,探索智能电气化实现能源转型成本,包括以智能方式利用电动汽车、热泵、电锅炉等;第四,需要创新方法,不只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监管创新和系统运营创新;最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中国诸多相关方进行了合作,开发了一个包括100项创新的创新工具包,为交通运输供热制冷和绿氢生产的智能电气化提供帮助。

文丨本报记者 杨梓/整理

【责任编辑:杨涵易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弗朗西斯科·博斯尔:推动可再生能源智能化电气化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