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鄂尔多斯高原,骄阳似火,一场关乎国家能源未来的盛会在此启幕。6月24日,第十九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在东胜区盛大开幕,来自24个省市的800余位政产学研代表齐聚一堂,以“科技引领 智赢未来”为主题,共同破解“鄂尔多斯之问”——这座贡献全国1/5煤炭、1/4天然气的能源重镇,如何在“双碳”战略下实现高碳资源与低碳未来的和解?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行业盛会,不仅展现了能源产业的最新技术成果,更勾勒出中国能源转型的实践路径。
第十九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在东胜区盛大开幕
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宇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
国家能源集团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鹏致辞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杰致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致辞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邬建勋主持开幕式
能源之问:能源粮仓的转型使命
于海宇市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鄂尔多斯围绕办好两件大事,深入实施六个工程,扎实开展六个行动,以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为抓手,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鄂尔多斯市将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全力在能源产业发展上闯新路、尽全力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在展会现场,国家能源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鹏、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王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等嘉宾的致辞,均强调了科技创新对能源转型的驱动作用。
展会现场,10万平方米的展区内,国家能源集团的井下无人驾驶系统、中煤集团的氢能重卡等尖端技术集中亮相,直观呈现了能源行业从“粗放开发”向“智慧赋能”的转变。“这些参展企业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煤炭科技的最高水平。” 首次参会的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汪文生感慨道,26家世界500 强能源企业、42 家中国煤机装备制造50强企业、2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参展阵容,彰显了行业对鄂尔多斯转型的高度关注。
科技破局:智能技术重塑产业生态
“鄂尔多斯人工智能及矿鸿应用数字化运营中心”揭牌仪式
鸿联万物矿智未来中国中煤矿鸿智能装备与技术成果发布仪式
在煤博会开幕式上,一个重磅消息引发行业震动——由鄂尔多斯市政府指导、市数字投资有限公司与华为联手打造的“以AI大模型和矿鸿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亮相,其成果“鄂尔多斯人工智能及矿鸿应用数字化运营中心”同步揭牌。这标志着鄂尔多斯能源产业向智能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华为矿山军团总裁杨宗莹展示了矿鸿操作系统与AI大模型的最新战果:已开发80多种矿山场景应用、数百个专用算法,与60余家伙伴共建智能矿山生态。
思想激荡:多维视角解码转型路径
全国能源转型“鄂尔多斯之问”高端学术会议现场
鄂尔多斯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霍励平
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矿山安全监管局局长 田一军
全国能源转型“鄂尔多斯之问”高端学术会议成为思想碰撞的核心舞台。鄂尔多斯市能源局局长霍励平致辞称,作为国家“能源粮仓”和“电力摇篮”,该市在“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产业从 “一煤独大”向“多能并进”转型:建成37项现代煤化工项目,总产能近2500万吨;获批新能源装机8479万千瓦、建成2249 万千瓦,形成“2+4+2”电力外送格局;“风光氢储车” 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成型。期待以煤博会为纽带,深化矿山大模型应用等领域合作,打造能源转型 “实践样本”。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副厅长田一军强调:“能源转型是一场深刻变革,安全是行稳致远的基石。”矿山智能化转型必须坚守安全生产底线,这成为所有参会者的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院长 武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院长武强一针见血指出内蒙古转型关键矛盾:“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火电,但发电量远未达标。”他警示,风光装机增速若远超包括储能丶火电灵活性改造和智能电网等调节能力,将导致巨大浪费。其开出的“药方”极具颠覆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应追求“可利用发电量”而非“装机容量”,并需与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采和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同等力度推进”。
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带来的“纳米发电机”技术,为矿山传感设备提供了 “无源供电” 的新可能。他呼吁破除 “非并网即垃圾” 的旧观念,推动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主流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协同,方能构建完整能源体系。” 这一观点引发热烈讨论。而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展示的 “6352” 工程成果同样震撼:56 家世界 500 强共建实验室、170 支 “科学家 + 工程师” 团队,正通过政策嫁接在高原扎根,加快构建绿色化工与智慧能源四大创新集群。
中国中煤西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马军鹏
在技术应用层面,中国中煤西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军鹏以图克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为例,展示了煤电化产业链如何通过技术耦合实现 “资源吃干榨净”。“煤炭产业的未来不是减法,而是乘法,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规模化。”这一理念在展会现场得到充分印证:国家能源集团的智能化开采系统、华电煤业的数智技术、北京威渼的 AI 应用解决方案等,从不同维度展现了科技赋能的实践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别朝红
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从高校视角提出“校企地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的解决方案,西安交通大学 4 个能源学科跻身全球前 10、建成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成果,展现了科研力量对产业转型的支撑作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 汪文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文生则以“5A 模型” 解析国家能源安全,强调“能源安全需考量资源、流通、价格、环境、韧性五维平衡”。在油气对外依存度高企的背景下,他建议鄂尔多斯利用独立电网优势,开展多参数能源调度试验,为全国电网智能化探路。
“鄂尔多斯之问,问的是资源型城市的未来,答的是能源革命的路径。” 田一军的总结道出了会议的核心价值。当武强强调 “煤炭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应与可再生能源并重”,当王中林主张 “分布式能源就地激活”,这些学术智慧正转化为鄂尔多斯的实践方案 —— 当地矿山智能化渗透率已达70%,全球最大规模的 “风光氢储” 产业矩阵正在成型。
暖城答卷:从思想到实践的跨越
浙江龙感科技董事长 曾庆
浙江龙感科技董事长曾庆表示,本届煤博会使其深切体会到国家推动能源转型与数字化变革的坚定决心,从院士专家的前沿报告中明晰了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技术路径,更通过与能源龙头的深入交流找准了无源物联网技术的目标场景。
国能海康曜视市场经理 袁超
国能海康曜视市场经理袁超则以布尔台煤矿的实际应用为例,详细介绍了其智能化装车系统融合光谱煤质快速分析系统在洗选厂装车场景中落地,助力商品煤规格化发运,为用户每年降低约400万元的生产成本,体现了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切实推动作用。
北京威渼公司副总经理 李瑞峰
北京威渼公司副总经理李瑞峰表示,其团队研发的基于大模型的“矿山大脑”,已在国家能源、冀中能源等企业的生产指挥调度、物资采购、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视频AI分析等场景落地应用,此次参展旨在借鉴行业前沿经验,进一步拓展能源领域的智能化服务场景。
华电煤业数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磊
华电煤业数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强调,展会汇聚了众多院士专家与行业头部力量,为企业推广自主研发的煤矿智能化技术、提升品牌在煤炭行业的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契机。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负责人 张立群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负责人张立群表示,依托鄂尔多斯作为全国能源重镇的区位优势,企业不仅向当地输出先进技术,更通过展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能源企业的实际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黄山人工智能学院 王宝福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黄山人工智能学院王宝福指出,本届展会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从中可见矿山行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及新能源研发等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企业正借此与行业专家共探智能矿山发展路径。
从2006年创办至今,鄂尔多斯煤博会已从区域展会成长为全国能源行业的标杆平台。本届展会近3000家企业参展、预计超10万人次参与的规模,印证了其行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所孕育的“暖城方案”—— 以安全为基石,以智慧与绿色为方向,推动传统能源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 —— 正在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示范。
当矿鸿技术与 AI 大模型在展馆内闪耀,当院士专家的思想灯塔为转型之路导航,鄂尔多斯正用实践回答“能源之问”:在“双碳” 目标背景下,唯有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方能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引领”的跨越。这场煤博会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鄂尔多斯乃至全国能源行业迈向智能未来的新起点。正如鄂尔多斯能源局局长霍励平所言:“从‘一煤独大’到‘多能并进’,我们让‘黑色煤炭’与‘绿色能源’共生共荣,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勇挑重担。” 这座高原之城,正以“暖城七见”为笔,在古老大地上书写着能源革命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王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