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鄂尔多斯,2600余家参展企业汇聚成能源创新的海洋。6月24日,在第十九届鄂尔多斯国际煤博会召开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院长武强现场为内蒙古能源转型把脉开方,提出三个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院长 武强
多能互补需注重实际效能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火电,但发电量占比仍需提升。”武强院士开门见山地指出当前能源转型的关键矛盾。他肯定内蒙古在多能互补、电网智能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强调:“风光发电的自然间歇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将装机速度和规模与包括储能、火电灵魂性改造和智能电网等调节能力相匹配。”
院士建议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使新能源发展速度和规模始终与现有调节能力保持协调,避免资源浪费。这一观点在煤博会现场得到印证——多家企业展示的新型储能解决方案,正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煤炭与新能源应协同共进
中国需要的是“能源合唱团”,而非“独唱歌手”。当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从交替走向交响,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便有了双引擎驱动。
“煤炭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承担主体能源责任。”武强院士的第二个建议聚焦传统能源转型升级。他指出煤炭全产业链存在诸多技术突破空间:从智能勘探、安全绿色开采到清洁低碳转化,每个环节都蕴藏创新机遇。
“煤炭技术攻关应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同等重要。”武强院士以煤博会现场的中煤图克园区案例说明,通过现代煤化工技术,煤炭正转化为高端材料,实现资源价值倍增。这种“高碳资源低碳利用”的实践,正是他倡导的协同发展路径的生动注脚。
蒙西电网成创新试验田
谈及内蒙古的独特优势,武强院士特别提到蒙西电网的价值:“这个独立电网系统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是开展能源系统智能化升级的理想试验平台。”他建议在此先行先试多参数调度、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为全国电网智能升级积累经验和基础数据。
煤博会展区内,国家能源集团展示的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正实践着院士的构想。蒙西电网新能源消纳率提升12%的案例证明,区域性创新能够为更大范围的能源变革提供借鉴。
煤博会见证转型步伐
行走在10万平方米的展区,武强院士感触颇深:“从采煤机械到矿鸿操作系统,从传统开采到AI大模型应用,展品的变化正是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他特别提到华为展台的300余个矿山AI算法,认为技术创新正在重塑能源产业生态。
当被问及对鄂尔多斯转型的期许,武强院士总结道:“坚持安全与绿色并重,协调规模与效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力——这将是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离开展馆时,武强院士驻足于“能源粮仓”的展板前。此刻的鄂尔多斯,正用科技为传统能源注入新质生产力,在古老高原书写着能源革命的现代篇章。
【责任编辑:王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