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株洲所:筑牢科技创新之基“御风”前行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5年04月25日 15:19 作者:仲新源
2025-04-25 15:19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仲新源

走进半导体产业园,在集成中欧先进设计与制造资源的国家级功率半导体产业平台见证“芯”力量;深入零碳产业园,在10万级洁净车间、新能源汽车电驱制造车间体验先进智能化装备;此外还在时代电气制造中心、创新展示中心等“打卡地”,沉浸式探访科技创新的魅力……近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举办了“绿动株所·新能源品牌向上”媒体开放日活动,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硬核能力,展示出其作为“国家队”的超强实力。

走进半导体产业园,在集成中欧先进设计与制造资源的国家级功率半导体产业平台见证“芯”力量;深入零碳产业园,在10万级洁净车间、新能源汽车电驱制造车间体验先进智能化装备;此外还在时代电气制造中心、创新展示中心等“打卡地”,沉浸式探访科技创新的魅力……近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举办了“绿动株所·新能源品牌向上”媒体开放日活动,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硬核能力,展示出其作为“国家队”的超强实力。

提及中车株洲所,其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创造的诸多成绩享誉世界,擦亮了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实际上,与交通并行的另一大产业赛道——清洁能源装备,亦是中车株洲所打造的又一核心产业集群。在此次走访中,风储基地解锁了新能源技术的新活力,同样引发极大关注。

兼具全产业链优势、高水平认知及技术底座

从轨道交通主动跳出“舒适圈”跨界风电整机领域,到成为高海拔机型技术领先者、乃至行业领先的风电整机制造商,中车株洲所凭何脱颖而出?

“全产业链优势,丰富的实践和场景认知,加上技术底座的有力支持。”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万宇宾总结了三个关键点。

他表示,中国中车风电全产业链格局的形成,源于轨道交通和风力发电在能量变换这一本质属性上的技术同源性。由于技术溢出而非垂直整合形成的产业链格局,兼具开放、竞争、领先的特色与强大的创新活力,对于整机与部件的双向技术穿透、整机产品的最优系统集成均起到良好支撑作用。“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风力发电设备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需要全方位应对,除了大型化、低成本、智能化,还包括适应资源、适应环境、适应电网、适应一体化融合发等。正是在交通与能源两大赛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场景认知,让中车能够更好把控不同场景下的核心需求和价值点。”

立足轨道交通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中车株洲所还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和产业化能力及万人工程师团队,筑牢了完备的共性基础技术底座。“这使得中车具备更高技术起点,大多数共性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复制平移得到快速解决,风电产业技术团队能够从容聚焦于风电领域特有的技术问题和高价值需求。”万宇宾说。

面向风电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车株洲所现已构筑六大技术平台和六大保障体系,为大基地、山地、高原、分布式、海上等应用场景的最优LCOE提供中车方案。截至2024年,已为风力发电企业提供风电整机13000余台。

在超高海拔场景刷新全球记录、打造创新样本

实力究竟如何,高质量的项目更具说服力。

就在本月中旬,位于昌都市八宿县邦达镇的全球最高海拔风电项目——西藏八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自全容量并网以来已稳定运行整整半年。项目采用5MWD195双馈型风电机组,不仅攻克了高海拔地区的技术瓶颈,还以完整的智能化运维体系破解“无人区”挑战。在平均海拔5050米、最高海拔5200米极端气候频发的“世界屋脊”上,中车株洲所研制的风电机组以卓越的可靠性与高效发电能力,为高海拔清洁能源开发提供了创新范本,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  

尤其瞩目的是,该项目一举完成两个突破并刷新全球记录:一是海拔高度突破到5300米以上,最低年平均空气密度0.66kg/m^3,二是单机容量从23年以前的2.xMW、3.xMW一举跃升到5MW,带来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突破绝非偶然。万宇宾表示,业内常用“有气无力”形容高海拔风电开发利用难题。相比常规海拔区域,其空气密度要打6折,风资源、特别是年平均风速相当于打个85折。面对高海拔区域的高开发价值,能否合理利用的关键之一就是风电产品和技术能否驾驭。正是中车对高海拔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的技术积累和持续耕耘,推动难题逐一破解。

他介绍,在轨道交通领域,中车的交流电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早已覆盖至5000米海拔区域,在电气绝缘、紫外线防护、防雷等技术难点上均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成功实践。“这些应用经验很好地平移到风电整机产品中,让我们拥有高起点。15年前,中车株洲所就高度关注高海拔风电应用场景,积极布局产品和技术并获得行业高度认可。基于此,高海拔整机产品的设计、认证、应用选型标准,都是中车株洲所主导编制或核心参编。”

挺进深远海,持续覆盖和深入更多应用场景

而今,突破仍在继续。除了西藏八宿项目这一超高海拔代表作,中车打造的又一力作“启航号”20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已成功下线并完成试验吊装。风轮直径26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每转动一圈能满足一个家庭2-4天用电需求,单机年输出清洁电能可达6200万——该项目作为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机组,一举打破地域限制,将风力发电的疆域拓展到更广阔的深蓝远海,这也是中车“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的最新智慧。

从高海拔风电技术的全球性突破到深远海场景下的标志性产品,从孵化风光储等新兴产业到构建清洁能源装备“器件-部件-整机”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从单一的整机制造商到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中车已在新能源领域积累了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卓越的全产业链基础,不断覆盖和深入更多应用场景。仅以风电产业为例,目前业内60%以上的风电机组产品中均可看到“中国中车”标识。

科技赋能、创新不止。例如,对于全行业关注的风电机组大型化方向,中车株洲所有着清晰而又深刻的认知。“大型化价值和趋势作为行业共识,并非好大喜功,而是由风电自身特点决定,对于风电LCOE的降低有显著贡献和价值。但同时,大型化也给整机和部件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万宇宾坦言,当大机型逼近极限,标准、设计方法、基础研究等局限性显现。“这是风电产品技术不断追求极致并开始引领全球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解决挑战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基于试验验证和基础研究,刷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当前,中车完成了以纯技术LCOE为导向的海、陆、国际产品的统一、统型定义,未来将以更高质量的风电装备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可持续发展。”

【 广告 】

【责任编辑:王少晨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中车株洲所:筑牢科技创新之基“御风”前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