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铁路货运列车“智慧医院”守卫能源安全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2年08月10日 16:50
2022-08-10 16:50 来源:中国能源网

夏日炎炎,多地用电连续攀升,为做好能源保供、迎峰度夏工作,7月份,国家能源集团铁路煤炭运输量达3789万吨,这些煤炭都是运煤重载列车不远千里、自西到东、一趟趟“跑”出来的。

夏日炎炎,多地用电连续攀升,为做好能源保供、迎峰度夏工作,7月份,国家能源集团铁路煤炭运输量达3789万吨。这些煤炭都是运煤重载列车不远千里、自西到东、一趟趟“跑”出来的。而每一辆运煤重载列车都是庞然大物,以神华号2万吨重载列车为例,它拥有216节车厢,每节车厢的运输能力都是80吨,列车总长度近3公里。

那么,这些承担着煤炭运输重任的“庞然大物”又是如何维修保养的呢?

近日,《中国能源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国能铁路装备公司(以下简称“铁路装备公司”)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的维修工厂。这里是国家能源集团运煤铁路机车和铁路货车的“体检中心”和“智慧医院”,也正是这里采用的“状态修”模式将我国重载铁路货车检修“快进”到了智能诊断、精准施修的新时代。

“状态修”带来新变革

记者在沧州公司,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状态修”,并且被告知“状态修”之前,铁路货车的检修周期是人为规定、且延续了几十年的“计划修”模式。

“计划修”模式在行业内延续了几十年,在这种检修模式下,铁路货车不论“有病”还是“未病”,都要统一按一定时间周期施修,可谓是,“无病也治”“有病通治”。随着铁路货运周转量的不断加大,特别对于万吨重载运输来说,“计划修”检修模式“过度修”和“不足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但维护工作量大、费用高,而且无法及时发现潜在故障,有些车辆“已病”却未到检修周期,导致车辆“带病运行”,造成运行安全隐患。

铁路装备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淀,突破传统,率先改革“计划修”的修程修制,探索通过判定铁路货车健康状态来智能决策修程的检修新模式,“状态修”的全面启动,标志着国内重载铁路货车检修正式进入智能诊断、精准施修时代。

在智能运维“状态修”车辆状态修监测预警室的电子屏上,重载货运列车的运行状况清晰可见

与人体的穿戴健康检测设备同理,国能铁路装备货车“状态监测系统”可以对运行中的货车进行预警监测,在智能运维“状态修”车辆状态修监测预警室里,偌大的电子屏上,一块块小格子代表的重载货运列车的运行状况清晰可见。系统结合海量历史数据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的故障监测数据,对货车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诊断,出具车辆诊断报告,预警监测准确率高,车辆什么地方有“病症”、该实施哪一等级的修程都能实现智能诊断,并迅速通知相应修程的检修单位,得以精准施治、检修。“状态修”解决了车辆长期存在的“过度修”和带病运行的“顽疾”,极大提高了铁路自备货车的检修效率与精准度。

铁路货车由“周期检修”向“精准施修”模式的转变,在节约检修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的同时,更保障了全线运营车辆高品质运行,大幅提升了铁路货运运输效率,为集团公司能源保供工作提供了充足运力。

铁路装备公司的智能巡检机器人

“整列修”带来高效率

“状态修”分为Z1、Z2、Z3、Z4等4个修程等级,Z2、Z3、Z4主要是分别针对轮轴、钩舌、制动阀等部分关键零部件磨耗到限、关键零部件寿命集中到期,以及对整列车主要大部件寿命及探伤集中到期的检查与维修。

在国内铁路行业第一条智能运维整备线“智能运维Z1修整备线”上,工装设备先进齐全,能够实现故障的精准定位、快速维修和零部件批量更换,故障处置更为彻底。挥舞着机械手臂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是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多方科技研发力量而自主研制的创新成果及其技术产品,自投入应用两年来,全天侯24小时运行,在高强度、大作业量的情况下,代替人工准确判断故障,减少传统人工检查方式的高强度劳动,提高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降低投入成本。

对比传统“计划修”模式,“状态Z1修”具有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整列精准施修,整列修竣,整列发车,日均整备数量在4列以上,列均整备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内,铁路货车单车全生命周期检修成本降低20%以上。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条维修线、一个机器人,一则维修规程的跨越都体现出铁路装备公司勇敢担当、锐意创新的精神。铁路装备公司也是国家能源集团“十三五”期间智慧铁路建设的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它作为铁路机车和铁路货车的“体检中心”和“智慧医院”,不断为我国“西煤东运”与保障能源安全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李先生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重载铁路货运列车“智慧医院”守卫能源安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