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浙商“地产大佬”周庆治转战新能源后,遭新日股份索赔5.6亿元。
4月23日,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都电源”)发布筹划赴港上市公告,被投资者认为此番“带病上市”可能进一步加剧财务困境。
投资者何以认为南都电源“带病上市”?
原来在这1天前,南都电源与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日股份”)的诉讼再次升级,新日股份向江苏高院提起上诉,请求判令南都电源支付回收剩余锂电池及未交付锂电池赔付款、批量性质量问题赔偿金、电池自然、仓库租赁等各项损失合计5.65亿元,目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已受理,案件进入二审阶段。
此外,4月26日,南都电源披露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收79.84亿元,同比下降45.56%;净利润亏损15.49亿元,同比下降6366.73%。同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报显示,南都电源营收11.39亿元,同比下降61.81%;净利润亏损2.79亿元,同比下降467.5%。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总负债高达145.16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3.26%,速动比率低至0.63,利息支出同比激增40%,债务雪球正“越滚越大”;公司存货规模51亿元,营收账款39.37亿元,进一步加剧现金流的紧张。
值得一提的是,南都电源实控人周庆治,曾与绿城集团宋卫平并称“浙江地产双子星”,在南都地产上市未果后,分三次受让给万科,撤离房地产,转战新能源。
如今,南都电源不仅面临诉讼纠纷,还有高负债、现金流紧张等问题。4月30日,山海新财经就相关问题致电南都电源,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尚在筹划阶段,能否上市具体以官方公告为准。
01
“地产大佬”转战新能源
公开资料显示,南都电源实控人周庆治,195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早年曾在浙江省委办公厅任职十年,上世纪80年代末,他被组织派往广东珠海,在珠三角耳濡目染了很多下海经商大获成功的事迹后,毅然弃政从商,闯入房地产行业,并于1995年组建南都集团,涉足地产、基础设施、金融、旅游酒店、能源等产业。
在地产界,周治庆与绿城集团宋卫平渊源很深,两人曾是同班同学,还是杭州大学地产校友网络的重要成员,有从政经历的他,擅长运筹帷幄,出手拿地,具体操盘则由合作伙伴许广跃负责。
在2004年之前,杭州还没有全国性大开发商进入房地产市场,周治庆创办的南都集团与绿城集团并称浙江地产双雄,鼎盛时南都集团曾一度占有杭州10%的市场份额。
相较宋卫平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周庆治几乎从不接受记者采访,颇为低调,是浙商中的“神秘富豪”。2001年,周庆治以10亿元的财富登上胡润富豪榜,位居第45位,成为温州首位胡润榜富豪。
随着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的逐步落实,地价越来越高,资金实力雄厚的全国性大型房企乃至外资开发商纷纷进入杭州。
2003年底,在南都地产筹划上市之际,周庆治多年合作伙伴许广跃要求分享“胜利果实”,两人反复谈判,最后达成分家协议,许广跃分得一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相当于南都地产20%及南都集团12%的股份。
此后,许广跃出走南都,同时带走南都地产十几位中高层精英。
这让南都地产元气大伤,也为后来周庆治出让地产业务埋下伏笔。
2006年,南都地产IPO折戟。周庆治分三次以40亿元的价格将南都地产转让给万科,南都地产更名为浙江万科南都房地产有限公司。
此后,周庆治将目光转向其他领域,他创立的南都电源,以通信后备电源切入储能赛道,成为华为、爱立信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
正如当初南都在地产界颇有盛名,南都在能源界也占有一席之地。
2010年4月21日,周庆治实控的南都电源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同年11月,南都电源为国内第一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东福山岛风光油储微电网示范工程”提供储能电池,并先后承担了国内外50余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
2017年,南都电源投建的新加坡工业园160MWh智能配网储能电站项目,是全球最大单一多能互补储能项目。
周庆治通过杭州南都、上海益都与上海南都集团三家南都系旗下企业,控制了南都股份52.19%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2019年,南都电源入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单,并上榜成为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十强企业。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数据,南都电源位列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2023年度全球市场出货量排行榜第四;全球基站、数据中心用锂电池出货量(中国企业)排行榜第二。
目前,周庆治依旧控制着上海南都集团、南都电源、君澜酒店集团等众多产业,并成为胡润富豪榜的常客。
在《2022胡润百富榜》上,周庆治、赵亦斓夫妇以125亿财富位列《2022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494位。
2024年,周庆治以100亿元的身家位列《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418名。
然而,南都电源辉煌背后,战略失误也早已埋下隐患。
02
5.65亿元诉讼纠纷
2013~2019年,南都电源斥资30亿元建设的铅炭储能电站因政策变动与消纳不足普遍亏损,最终以1.23亿元低价剥离。转战锂电储能后,又深陷国内价格战泥潭,2024年锂电储能系统均价跌至0.5元/Wh,毛利率仅18.43%。
2019年7月,新日股份与南都电源签订《产品交易基本合同》及补充协议,约定新日股份向南都电源采购锂电池,双方就相关质量标准及违规责任进行了明确约定。后双方签订的《质量协议书》《Narada磷酸铁锂电池(两轮车电池组系列)产品规格书》亦分别约定了批量性质量问题的判定标准、对应赔偿责任等事项。
新日股份称,交易履行过程中,公司依约支付了绝大部分货款,南都电源陆续向公司及公司客户交付的部分锂电池出现批量性质量问题。
新日股份就质量问题处理、违约损失赔偿等事项与南都电源开展沟通协商,但南都电源迟迟未能给出有效解决方案,于是,新日股份向法院提起诉讼。
2023年2月2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买卖合同纠纷案。新日股份请求判令南都电源支付多项赔偿,包括3.55亿元的锂电池成本回收及赔付款,4895万元的批量性质量问题赔偿金,以及1.61亿元的各项损失赔偿。
上述新日股份诉求涉及金额共计约5.65亿元。
在诉讼过程中,新日股份与南都电源各执一词。
新日股份坚称,南都电源交付的锂电池存在批量性质量问题,给公司及公司客户造成了巨大损失。新日股份请求解除与南都电源之间的相关交易合同及补充协议,并要求南都电源回收剩余及未交付的锂电池,同时支付赔偿金总计5.65亿元。
南都电源方面表示,这批电池在客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受投放政策、客户使用维护不当等多种原因,电池出现泡水、损坏等问题,客户及新日股份付费让公司进行维修。但此后经过维修的该批电池应用在共享电瓶车上,又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新日股份提出的电池质量问题,南都电源称,前期已于2022年11月对用户使用的电池产品送检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结果均为合格,公司不承担召回和赔偿责任。
2024年12月,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南都电源向新日股份支付1亿元赔偿金,以弥补新日股份因锂电池质量问题所遭受的部分损失,同时认定技术迭代风险需分摊责任,因此未全额支持新日股份诉求。
今年4月,新日股份向江苏省高院提起上诉,主张南都电源交付的锂电池存在批量性质量问题,导致客户损失,并提供了北京市监督管理局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不合格的通报作为证据。
对于该诉讼赔偿,2024年上半年,南都电源基于谨慎性原则,对诉讼可能赔偿金额计提预计负债3000万元。如今,新日股份的诉讼升级,无疑将加剧南都电源的财务压力,进一步侵蚀利润。
03
业绩由盈转亏
与新日股份的诉讼悬而未决的同时,南都电源2024年由盈转亏,面临着不小的经营业绩压力。
4月26日,南都电源披露2024年报显示,公司营收79.84亿元,同比上年的146.66亿元下降45.56%;净利润亏损15.49亿元,同比下降6366.73%。同时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南都电源营收11.39亿元,同比下降61.81%;净利润亏损2.79亿元,同比下降467.5%。
除了亏损,南都电源还面临着高负债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总负责高达145.16亿元,资产负债率73.26%,速动比率低至0.63,利息支出同比激增40%,短期偿债压力凸显,财务风险加大。
从债务结构来看,2025年一季度流动负债121.86亿元,其中应付账款及短期借款占比66.7%,而账面货币资金为25.39亿元。同时,据2024年报显示,因融资规模增加,利息支出增加,南都电源财务费用同比增加13.73%。
另外,截至2024年9月底,南都电源存货规模高达51亿元,应收账款39.37亿元,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的紧张。
南都电源在公告中提到,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包括铅回收业务受电池技术进步的影响,退役废旧电池供给减少,导致产品毛利率持续下降。锂电产品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销售单价快速降低,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报告期内,与新日电动车的合同纠纷导致计提预计负债及存货跌价准备,尽管法院判决公司“不存在质量问题”,但退货损失,以及处置部分长期股权投资等因素,影响其非经常性损益约为2亿元。
在此背景下,南都电源于近日筹划赴港IPO的消息尤为引发市场关注。
南都电源将此次IPO定位为“全球化突围”的关键,计划募资用于拓展欧洲、北美高价市场、国际并购及补充流动性。公司寄望通过港股资本平台摆脱内地价格战,并借助入选BNEF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强化国际认可。
然而,有投资者则认为南都电源此番上市运作可能进一步加剧财务困境,将是一场豪赌,就目前而言,能否顺利上市,尚且未知。
【责任编辑:李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