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革下的零部件谁执牛耳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2024年05月08日 10:12 作者:赵建国
2024-05-08 10:12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赵建国

当前,汽车产业变革浪潮汹涌,零部件领域也发生历史性变化,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快速演进,为相关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当前,汽车产业变革浪潮汹涌,零部件领域也发生历史性变化。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快速演进,为相关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跃迁支撑下,哪些零部件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丰厚利润,呈现爆发式增长?

城市NOA

近两年的汽车智能驾驶领域,城市NOA(智能导航辅助驾驶)颇为火热。不少车企将目标定于2024年实现在全国50~100座城市实现城市NOA。今年,华为也计划将无图版(不使用高精地图)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DS 2.0推广到全国。此前,具备城市NOA的车型只是一线城市“专属”,但要实现全部城市的NOA功能,依然工程量巨大。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城市NOA技术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主流趋势之一,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升级迈进。据预测,到2025年,国内配装城市NOA的车型将有望超过400万辆,渗透率有望从2023年的12%增加到32%。结合目前高级别智能驾驶供应商价格区间是1万~2万元/辆,2025年高级别智能驾驶(NOA)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20亿元,2023~2025年平均年增长率预计为105%。

车规级芯片

车规级芯片相较于消费级、工业级芯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等特点。目前,国产车规级芯片在部分领域已取得突破,但由于车规级芯片研发难度大,同时具有安全指标要求高,使用容错率低等特点,目前供应商仍以国外进口为主,国产厂商市占率整体低于20%。研报显示,仅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IGBT市场规模约161亿元,2024年将达178亿元。

车规级芯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带动单车芯片需求出现持续增长。2023年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规模641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约17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约28%。据预测,2025年车规级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04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达到216亿美元。

一体化压铸

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对传统汽车制造工艺的革新,可使车身轻量化,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缩短供应链,整车制造和运输时间都将缩短。同时,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土地、人工等成本。

一体化压铸技术是2019年由特斯拉提出,并于2020年应用在Model Y的后底板生产上。随后,小鹏、蔚来、沃尔沃、大众、奥迪、奔驰等车企开始布局车身及底板一体化压铸工艺。未来,除外覆盖件外,其余车身结构件的冲压和焊接环节均有可能被一体化压铸工艺替代。据测算,国内一体化压铸的市场规模到2025年预计达272亿元。

抬头显示系统(HUD)

从车载HUD的产业链看,上游为相关零部件企业,其中PGU(图像生成单元)、芯片、光学零件、风挡玻璃等为核心部件,PGU为关键结构,成像芯片为核心部件,除DLP数字光处理投影成像芯片由德州仪器垄断外,其他技术路线的成像芯片国内均有布局,可实现国产化替代。中游为各大HUD生产集成厂商,下游为国内外各大主机厂。

近年来,HUD以选配或高配的方式迅速进入量产车型,2023年以来,标配HUD已覆盖各价格区间车型,甚至已下探至20万元内车型。目前,C-HUD(显示屏抬显)逐步淘汰,W-HUD(投影式抬显)占比89.8%,为当前主流配置。更先进的ARHUD(增强现实抬显)2023年搭载量同比增长123%。还有全景HUD,则是结合3D技术和AR显示,可应用于L4级以上自动驾驶。伴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HUD市场渗透率加速,预计到2025年国内HUD出货量有望达到800万套左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相比2022年市场规模增长约3.5倍。

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是智能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车交互从工具向伙伴演进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目前,智能座舱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先进科技的集中之地。其中,零重力座椅成为时尚配置之一,响应消费者对用车舒适性的需求。

目前,中国在全球智能座舱领域位于第一梯队。随着人机交互与座舱感知技术持续突破,智能座舱也将进入多模交互、多屏融合、主动式内容服务和万物互联的新阶段,为用户提供融合信息、娱乐、订餐、互联等多元功能,推动汽车真正进化为“第三生活空间”。2026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可达44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1.3%,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可达1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4.2%。

空气弹簧悬架

进入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时代,空气悬架市场持续放量。目前,空气弹簧悬架在智能电动汽车上的渗透率持续提高,已成为多款智能电动汽车新车型的标配。面对潜力巨大的空气悬架市场,国内企业在空气弹簧、可变阻尼减震器、空气压缩机等关键技术、部件的研发中突破多方面技术壁垒,整套系统的成本持续下降至万元以内。预计到2025年,空气弹簧悬架市场渗透率有望增长到15%左右,市场规模接近3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3%。

线控系统

线控技术伴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而逐步兴起,它使得操控更加精准,实现低耗高效及轻量化,但对于相关芯片及电子控制系统的要求更高。其中,线控悬架因成本较高,目前渗透率不足3%。而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是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且技术门槛高。

底盘升级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由之路,而线控系统未来4~5年配装率提升将为智能系统市场提供核心增量。近年来,国内相关零部件企业对于线控技术研发有了新突破,逐渐走上弯道超车之路。据测算,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预计2025年国内智能底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以上,到2026年,国内线控底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规模。在细分领域,线控转向、线控制动与线控悬挂2026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184.7亿元、239.7亿元、532.7亿元。

智能车灯

智能车灯可实时根据前方道路环境调整照射角度,避免灯光“晃”到行人、车辆等。在跟车场景中,智能车灯会测量与前车的距离,这种可视化的信息对于新手非常实用。此外,数字化智能车灯,可通过系统控制信号,选择性地关闭不同照明区域,从而生成图形和图像。

在使用DMD(数字微镜器件,也称光调制器)情况下,一个LED光源就能达成丰富的效果。由此,车灯已经从单纯的照明进化为集安全照明、智能助驾、娱乐交互、功能体验于一体的智能化产品。随着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空间有望实现扩张,叠加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智能车灯前景广阔,2027年全球汽车智能车灯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3亿美元。

激光雷达

尽管行业仍有“纯视觉派”和以激光雷达为主的“综合感知派”之争,但由于纯视觉路线对于恶劣路况的可靠性有待验证,因此,激光雷达仍是目前及今后量产车上智能驾驶占据优势的配置。

目前,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在超高分辨率和超远探测距离上实现了突破,并有望将价格下探至千元。2023年,中国激光雷达企业产品已拥有全球市场份额的73%。有数据表明,2023年国内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28.29亿元,2027年将有望增至282.30亿元。全球汽车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3.32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46.5亿美元。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产业变革下的零部件谁执牛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