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1年06月07日 15:57 作者:王子缘 赵吉诗 曾玥 骆方 晏为
2021-06-07 15:57 来源:能源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子缘 赵吉诗 曾玥 骆方 晏为

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现存问题 (一)科技创新联动不足 在科技方面。持续强化标准对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2800辆。

2018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引领带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

氢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的耕耘与发展,在产业链构建、创新能力提升、氢源发展路径、推广应用规模等方面均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链构建趋于完善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汇集了超过300家氢能产业相关企业(主要集聚在佛山、广州、深圳、中山等城市),已涵盖催化剂、膜电极、空压机、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以及氢气制取、运输和加注等产业环节,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一批以一汽解放、广汽乘用车、飞驰汽车、汉合汽车、福迪汽车、鸿基创能、国鸿氢能、广东泰极、广东韵量、广东济平、广东探索、广东清能、广东爱德曼、佛山清极、佛山攀业、广顺新能源、广东海德利森、大洋电机、通用氢能等龙头为代表的全产业链氢能企业,在佛山市南海区和高明区、广州市黄埔开发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承载地初步形成了骨干企业带动、重大项目支撑、产业链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著,成果不断涌现。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紧密结合氢能产业布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并以强化产业化目标为导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当前,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加速国产化,成本快速下降,我国燃料电池电堆与系统集成水平也大幅提升,并向高功率、高集成、低成本方向发展。例如,爱德曼的100千瓦和128千瓦系列金属板燃料电池产品,已通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中心的强制检测并实现量产;鸿基创能开发了 CCM阴阳极双面直接涂布技术、膜电极一体化成型技术、膜电极自动化快速封装技术,建成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的自主化 CCM生产线,年产能30万平方米。深圳通用氢能已实现气体扩散层的批量化生产,建成年产十万平方米的国内首条连续化卷对卷气体扩散层全品类生产线,属国内领先水平;湾区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等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氢能产业关键材料及产业化水平得到市场认可。此外,2018年佛山市率先获批建设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并已联合了国内40余家氢能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国家标准21项、团体标准11项、联盟标准11项,持续强化标准对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氢源路径发展多元化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氢源供应主要依托天然气重整、甲醇裂解为主的化石能源制氢及氯碱、丙烷脱氢等工业副产气提纯,正逐步探索利用低成本蓄冷电价开展电解水制氢,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等多元化氢源供应路径研究,代表企业主要有佛燃能源、佛山铁投、东莞巨正源、广州石化、普莱克斯、空气化工、广钢气体、江门联悦、深圳凯豪达等。加氢站方面,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加氢站已建成超过30座,年加氢能力合计超过8万吨。

(四)推广应用规模领先全国

2014年,佛山市入选科技部/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广东省由此拉开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的帷幕。截至2020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2800辆,累计运营里程超过3000万公里,推广数量与运营里程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佛山市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最多的城市,目前已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500辆,约占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的20%,累计安全运行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广州市黄埔区已投入15辆公交车、40辆物流车示范运行,正加紧推进燃料电池渣土车、环卫洒水车示范。

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现存问题

(一)科技创新联动不足

在科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虽科研实力雄厚、人才集聚度高,但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广东省氢能产业及技术路线仍不清晰。尽管近两年氢能科技核心攻关的领域已逐步铺开,但是重心仍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电堆和系统上,涉及氢能全产业链,尤其是在上游领域“卡脖子”技术环节的科研力度十分薄弱,单一领域的研发资源过度投入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链条结合实际情况协同健康发展;二是广深与港澳缺乏长效的氢能科技创新联动机制。目前港澳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好,在氢能前沿研究、联合攻关上,大陆跟港澳的氢能领域科技创新基本处于断开状态。需充分发挥港澳高端人才团队的智力支撑与输出作用,同时,港澳科技创新成果需要技术应用与工程化验证的环境,通过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各地高等科研院所、产业链优势企业等跨区域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将港澳人才的科研成果在大湾区腹地实现成果转化。如此,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在氢能产业的成就将不可估量。

“预将阅读全文,请订阅《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订阅电话010--56002752”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氢能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