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分析了炼油、乙烯、现代煤化工等17个行业主要工序及耗能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升级方向及目标。其中,能效在标杆水平特别是基准水平以下的企业,要积极推广先进技术装备,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公辅设施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施工图”发布之前,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便曾于去年10月、11月先后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逐步推动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指南》进一步细化管理、分类指导,体现了国家对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视。同时,抓住能效水平的“牛鼻子”引领改造升级,既可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也能避免对相关行业“一限了之”。
然而,由升级改造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也不可忽视。比如,部分平板玻璃企业、建筑与卫生陶瓷企业在推进“煤改气”过程中,甚至将面临“生存寒流”。对此,业内人士提出要加强天然气产业上下游联动,进一步做好市场价格波动预案。
纠偏“一刀切”,改造升级有据可循
“这些重点领域既是能耗和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上游,事关基础原材料供应。”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研究员毛涛举例称,磷化工属于典型的高耗能行业,但其生产的产品为磷酸铁锂电池提供原料,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供应,而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对于这样的行业不能简单限制,高耗能属性主要由产品性质、工艺特点决定,要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施策。”
一位发改系统专家坦言,在此之前,部分地方曾出现认知偏差、做法走样,对高耗能行业搞“一刀切”。“《指南》为每个重点领域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目标,并提出具体工作方向、技术选择等供相关方参考,总体来看管理更加精细,可有效避免生产供给大起大落,进而帮助有关行业提升竞争力。”
“预将阅读全文,请订阅《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订阅电话15910626987”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