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发布题为《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文章,提出研究与各类储能技术相适应,且能够体现其价值和经济学属性的成本疏导机制。
这份官方发文并不是一份正式文件,而是一篇书面文章。“相关部门是以半官方的形式吹风,看看市场的反应。”业内人士坦言,储能成本疏导是争议颇大的难题,相关部门进行过数次摸底论证,却迟迟未能明确。此次发文提出要通过顶层设计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释放出什么信号?
困扰行业发展的“老大难”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储能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比当前总装机量实现10倍增长。规模化发展在即,然而成本回收机制缺失一直困扰着行业。
“百兆瓦新能源项目配建一个装机容量20兆瓦时的储能系统,企业要增加3000万元的投资,折合初始投资成本增加0.3元/瓦。”厦门科华数能科技市场总监陈超坦言,当前储能被列为新能源场站并网或优先调度的前置条件,同变压器、调度站等设备一样,是新能源项目的附属品,储能并没有独立的主体身份。
对企业而言,配建储能是用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还是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其用途和收益模式并不明确。
业内专家表示,只规定配套功率,不考核最终效果,导致储能项目中标价格屡创新低,埋下安全隐患。
“预将阅读全文,请订阅《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订阅电话15910626987”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