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分析中电联发布的2023年储能运行数据认为,工商储利用率较优。
以下为研究报告摘要:
事项:中电联发布2023年储能运行数据。3月27日,中电联发布了《2023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报告称,2023年国内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486座、装机18.11GW/36.81GWh,总功率同比增长近4倍,超过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报告对国内电化学储能电站装机情况、利用情况、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
平安观点:
1.储能利用情况:各场景利用水平均有提高,工商储表现突出,大储利用率仍待提升。
各场景储能利用水平均有提高。报告使用日均运行小时数、平均利用率指数(实际利用小时与设计利用小时之比,从利用时间的角度衡量利用率,100%表示完全满足电站设计)和日均等效充放电次数(实际充放电量与2倍电站容量之比,估算平均每日满充满放次数,从充放电量的角度衡量利用率)三个指标展示储能的利用率情况。2023年全年,我国电化学储能项目日均运行小时3.12h,平均利用率指数27%,日均等效充放电次数0.44次。分场景来看,工商储、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各场景储能利用水平均较2022年有所提升(火电配储历史数据不完整,且装机占比较小,此处不单独展示),推测整体均值下降主要由于装机结构变化,新能源配储和独立储能占比增加。
工商储表现突出,大储利用率仍待提升。工商业储能利用情况最优,日均运行小时14.25h,平均利用率指数65%,日均等效充放电次数0.87次,考虑充放效率因素,国内在运的工商储系统基本可保持每日至少1充1放的水平。大储方面,独立储能利用情况有所改善,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仍处低位。2023年,独立储能整体利用情况略好于2022年,日均运行小时2.61h,平均利用率指数由2022年的30%提升至38%,日等效充放次数0.47次,相当于约2天满充放一次。新能源配储日均运行小时2.18h,较2022年有所提升;平均利用率指数17%,与2022年持平,但明显远低于设计水平;日等效充放电次数0.28次,相当于3天左右满充放一次。
2.系统可靠性:电池和PCS问题成为非计划停运的主要原因,储能系统质量有待重视。
2023年国内电化学储能系统全年计划停运769次,单次平均计划停运时长91.29h;非计划停运1030次,单次平均非计划停运时长29.12h。报告称,电站关键设备(电池、PCS)、系统以及集成安装质量问题是2023年导致电站非计划停运主要原因,上述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停运次数占比达80%以上。相比之下,2022年导致非计划停运的最主要原因为BMS系统异常,停运次数占比43%。BMS系统异常恢复相对较快,2023年由BMS异常导致的单次平均非计划停运时长14.5h;而电池、PCS等电站关键设备异常导致的非计划停运时长较长,分别为25.1h、32.0h,电池和PCS异常对电站产生的影响相对更严重。2023年,电池和PCS问题取代BMS成为非计划停运的主要原因,可能意味着国内大储前期低价低质竞争下产品质量无法完全保证。质量是安全和效率的前提,行业后续要脱离“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既需要提高大储的利用水平,同时也需要产品标准的严格规范。
投资建议:国内工商储利用率较优,大储低利用率和低价竞争问题仍存,建议优选海外大储、国内工商储赛道。从中电联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大储、特别是新能源配储的利用水平不足,大储项目通过市场方式获得回报的难度较大;同时高速发展中“低价低质”的情形也初步显现,有待改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强化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的政策措施,静待后续储能调度相关政策出台,推动新型储能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与国内大储相比,海外大储商业模式相对成熟,装机由市场因素驱动,市场壁垒较高,竞争格局相对更优。与此同时,国内工商业储能的运行时长和充放频率明显优于国内大储,意味着分时电价市场机制下,工商储商业模式基本成型,未来发展向好。建议优选海外大储、国内工商储赛道,建议关注:海外大储市场地位领先的阳光电源,以及积极拓展工商储运营业务的苏文电能。
风险提示:1.各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现阶段,国内大储项目整体依靠政策强配驱动,若相应项目难以获得商业化回报,国内大储装机增长可能不及预期。经济性是各国户储、工商储主要用户装机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由用户电价/峰谷价差等因素确定,用户侧储能需求可能受到电价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全球储能市场景气度高,已有较多企业试图进入,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对相关企业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3.原材料价格波动或供应不足的风险。储能电池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锂材料,变流器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主要为电力电子器件等。若相应原材料短缺或价格大幅波动,可能影响相应公司的产品交付和利润水平。4.市场准入限制政策收紧的风险。若美国、欧洲等市场对我国企业市场准入限制收紧,可能影响相关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开展。(平安证券 皮秀,张之尧)
【责任编辑:朱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