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电没道理”背后“真有大问题”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2年12月16日 18:48 作者:王益华
2022-12-16 18:48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王益华

坊间讲“20年前因为缺电而改革,20年后因为改革而缺电,”笔者在电力行业里工作30年,见证的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大规模发展的历史过程。

坊间讲“20年前因为缺电而改革,20年后因为改革而缺电。”笔者在电力行业里工作30年,见证的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大规模发展的历史过程。对于去年的阶段性电力紧缺,本人认为,“缺电没道理”背后“真有大问题”。

从宏观总量数据看:缺电完全没道理

根据有关公开统计资料,自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发展飞速,缺电没有道理。

1.煤炭产量

2. 电力装机等相关数据

3.电网能力(单位:千瓦时/万千米/亿万千伏安)

4.电力企业资产规模

2001年,原国家电力公司总资产为8400亿元,改革拆分两家电网企业、五家发电企业及两家电建企业。20年后,九家企业总资产12.75万亿元。具体情况如下:

上述宏观数据表明,煤炭产量39亿吨、发电装机22亿千瓦、输变电线路197万公里、变配电容量74.78亿千伏安的中国,体量足够大、能力足够强、电量足够多。20年后,仅原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同口径资产就是2001年的15.18倍。就全国而言,从事电力的企业远不止这九家,如果把每个省的电力投资公司、其他央企电力资、民营电力企业都计算上,全国的电力资产至少在20万亿元以上。

从微观数据看:缺电背后真有大问题

(一)价值不协调、投资效率低是最大的问题

2020年的售电量是2000年的5.55倍,2020年的电力总资产是2001年同口径资产的15.18倍以上,高于任何一个其他总量数据的增长。所以从哪方面都说不出缺电的道理来。

(二)煤炭与煤电总量不匹配,电煤处于紧平衡

中国以煤电为主,2020年火力发电量是2000年的4.7倍,对应的煤炭只是20年前的2.82倍,就算电煤占比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也提高了21%,但事实上电煤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缺乏水文、天气、负荷等变化引起电煤需求增长的应对能力。

(三)发输配各环节存在不匹配、不协调

从源网关系看:2020年装机容量是2000年的6.89倍,而2019年电网送出线路是2001年的2.53倍。

从输配关系看:2019年22万及以上的输电线路为75.85万公里,是2001年的4.3倍,而对应的11万及以下配电线路为121.62万公里,仅是2001年的2倍。

从容载关系看:2019年22万及以上的输电容量为45.92亿千伏安,是2001年的9倍,而对应的11万及以下配电容量为28.88亿千伏安,仅是2001年的4.7倍。

从效率关系看:2019年每百公里输送的电量只有2001年的2.2倍,能源转换效率只有1.21倍,而每千伏安的变电容量利用效率降为2001年的0.83倍。

虽然各种不同数据之间存在不完全同步的多种理由,但是如此之大的反差足以反映电力各环节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投资效率低下和局部区域出现阶段性、季节性的缺电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产生原因与建议

出现系统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宏观不严密,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政策导向、能源规划、日常监督方面;二是调控不专业,在能源电力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专业素养;三是企业不质量,主要体现在只注重量与规模的扩张,只顾自身局部利益;四是投资不增效,主要体现在电力企业存在天量的沉没成本,投资功能异化,造成了国家资源在电力行业的巨大浪费。

对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能源主管部门要按照先立后破的要求,平衡好生态环保、供给安全、清洁低碳、价格可受的关系,协调好一次能源、发电、输电、配电的配比关系,做好能源规划的顶层设计。不能按照理想假设来进行总量控制,要发挥区域平衡网间协作功能,杜绝在事关国计民生和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出现紧平衡的临界状态。

二是在能源主管部门加强规划指导的同时,强化国务院国资委对电网企业的出资人管理职能。跨区送电线路利用率不高与清洁能源送出存在瓶颈、配电网络建设滞后的情况在电网企业同时存在,需要国务院国资委强化对处于自然垄断环节的电网企业的规划指导和约束,解决好投资效率不高、发输配发展不协调,电网大马拉小车、投资偏重在输电端等问题。

三是能源央企既要承担兜底保供的社会责任,又要注重提高投资回报。过去20年,电力行业以超过15倍的资产对应增长不到6倍的电量,足以说明电力行业存在天量的沉没成本,这样的投资功能异化造成了国家资源在电力行业的巨大浪费,建议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加快对瓶颈环节的疏通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央企要承担主体责任,不能借口兜底保供和发展新能源,过度关注规模的扩张,忽视投资回报率的提高。

(本文作者系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责任编辑:慕悦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缺电没道理”背后“真有大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