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能集团首台虚拟电厂机组通过72小时试运行,具备投运条件。据了解,这种广域分散能源的聚合调度管控系统能够实现源、网、荷、储的全交互,助力电网“安全+效率”双提升,在迎峰度夏期间能为平衡省内用电供需发挥重要作用。
6月28日上午,浙能虚拟电厂示范工程储能聚合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朱宇琦/摄
浙能虚拟电厂项目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破除地理空间约束,对分布式发电、用电、储能资源进行聚合和管控,形成一个特殊的“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因其不依赖传统的集中式发电设施,该项目共节约8400万元电源或电网配套项目的投资费用。目前该项目已成功接入省内各区域40余个用户侧资源,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与同容量传统煤电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8万吨。
浙能虚拟电厂调试人员试运行期间监控操作。朱宇琦/摄
据了解,浙能虚拟电厂项目自立项以来,被列为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依托项目、浙江省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试点项目。作为以聚合资源类型划分机组的虚拟电厂,坐拥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0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2项,不仅代表了浙能集团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先行先试,也是该公司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之一。
“浙能虚拟电厂从用户侧切入,采用先进的VPP协调控制技术,实现调度指令的实时响应和优化。”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多目标聚合调控’的专利技术,聚合用户侧资源并不影响其原有功能的发挥,在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的同时,实现‘源荷互动’。”
接下来,浙能虚拟电厂将加快推进资源聚合接入,持续开发多种类型聚合机组,进一步将社会资源有序化并统筹管理,减少污染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建立电网与用户联系的中间平台,创造数字能源新业态。
【责任编辑:慕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