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国网山东莱芜供电公司在220千伏城川II线1号至8号杆首次完成输电仿线飞行,通过对导线和本体缺陷自主识别,发现预绞丝散股、异物、铝包带松动等5处一般缺陷,并自主生成缺陷报告。
仿线飞行也称输电自适应导地线巡检,巡检过程中,无人机利用激光雷达实现距离实时测量、导线实时跟踪,同导线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并沿导线飞行。无人机在仿线飞行时,携带国网莱芜供电公司和厂家自研的单线激光雷达,雷达在距离导线10米处,可以保持10Hz频率稳定输出导线位置;在20米处可以保持5Hz频率稳定输出导线位置。同时能对档距内点云扫描,实时提取导线点云数据,通过PID算法控制无人机仿线飞行,并通过可见光云台相机对导线进行拍摄,输出可见光照片,用于输电导地线线缺陷检测。巡检照片回传后,经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缺陷自主识别及报告出具,巡检质效大幅提升。目前,缺陷识别算法已具备防振锤滑移、防振锤脱落、防振锤偏移、导线异物等4大类缺陷的自主识别。
众所周知,输电导线长期暴露于野外,易受自然环境中的雷电、风雪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导线断股、松股、损伤、锈蚀等缺陷频发。受限于输电导线跟踪拍摄的特殊性,传统的人工巡检或人机协同巡检很难拍摄清晰、完整的导线照片,无法掌握输电导线实际运行状况。此外,巡检照片主要依赖于人工标注、审核,手动出具缺陷报告,缺陷漏检问题突出,工作量大,且缺陷识别效率低。为进一步提升导线巡检工作质效,国网莱芜供电公司作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试点单位,从2023年10月组织开展输电自适应导地线巡检及缺陷自主识别应用研究,首次将自适应导地线巡检应用于220千伏输电线路,验证了仿线飞行的技术可行性,填补了220千伏输电导线巡检的技术空白。同时,该公司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关键缺陷的自主识别,工作效率提升2倍以上。
据国网莱芜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责亓鹏介绍,目前单组人员每天可巡检30公里,巡检效率比以往提升了5-6倍。下一步,该公司将全面推进220千伏输电自适应导地线巡检及缺陷自主识别工作,进一步扩充缺陷识别算法种类,提升算法召回率和准确率,争取今年6月底前实现全覆盖巡检,实现输电导线“拍的快、看得清、识别准”的工作目标。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