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树杆立在路旁,上面布满了蜘蛛网,接起线来家家亮,拉萨日夜放光芒……”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藏族民歌《逛新城》,生动描述了拉萨人民第一次用上电的喜悦心情。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一代又一代电力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天南海北汇聚而来,他们前赴后继、战天斗地,用青春和热血扛起使命和担当,为雪域高原送去光明与温暖。“太原好人”王毅就是其中一员。
从白面书生到拼命三郎
“王哥,回山西的日子定了吗?我给你带一些阿妈亲手晒的牦牛肉。”藏族小伙度母顿珠一大早就找到王毅,眼神中满是不舍,“下次见面也不知道啥时候了?”看气氛有些伤感,王毅打趣说:“回了太原,我也寄些‘平遥牛肉’给你,让阿妈尝尝,看看哪儿的牛更‘牛’。”
度母顿珠是王毅来到国网昌都供电公司认识的第一位藏族兄弟。2021年12月,国网昌都供电公司负责邦达变电站的验收工作,国网山西电力检修公司援藏干部王毅作为验收组专家指导,第一次走进邦达山,度母顿珠作为验收小组成员一路同行。
邦达变电站是某重点项目重要的电网保障,彼时工程已近尾声,及时验收成为当务之急。变电站建在海拔4120米的邦达山上,这里终年积雪,路面上满是交错的暗冰,当大巴车载着一行人在崎岖的盘山公路上行进时,不时还有碎石从高处坠落,让人胆颤心惊。车上,度母顿珠试探着问王毅“哥,你怕不怕?”,王毅嘿嘿一笑:“要是怕,我就不来了!”
度母顿珠不知道,多年的电网高空检修作业,王毅总是冲在最辛苦、最危险的第一线,“白面书生”早就练成“一身虎胆”。几十米高的变电站架构,普通人在下面看着都哆嗦,但是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只要一接到任务,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王毅系上安全带、挂上望远镜,二话不说就已经爬上去了,并对架构上的绝缘子串、螺丝、销子等设备逐个进行检查。入行十余年,王毅消除变电站设备一般故障300余次,应急抢修抢险消除严重缺陷70余项、危急缺陷27条,参与过公司大大小小无数次检修工作。同时,他还利用工作间隙,撰写了专业论文30余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带领班组获取了多项国家实用型专利,多次受邀到电力党校、地市公司进行授课。那个入行时青涩懵懂的大学生,早已成长为国网山西电力检修公司“数得上号”的技术骨干、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这个螺丝按要求应该是拧满4圈,我目测这个只有3圈半。”一到邦达变电站,王毅就投入紧张的工作,当他徒手把一枚毫不起眼的螺丝又紧了半圈时,变电站的施工人员,包括验收组的度母顿珠,都为王毅极强的专业能力暗暗称奇。
一个半月的随工验收,王毅检查出十几处影响送电的严重缺陷,通过第一时间整改,项目顺利验收,及时保障了电网安全供电。精湛的业务能力让度母顿珠叫绝:“王哥人品好、业务硬!我们真是服气!”
从高空抢修到火场抢救
说起“太原好人”这个称号,“拼命三郎”王毅总是连连摆手、一脸羞赧。时间回溯到2017年10月3日清晨,王毅居住的小区突发火灾,他刚穿越浓烟肆虐的楼道移至院子里,就看到一名被大火困住的10岁小男孩正准备从窗户往下跳,王毅大喊一声:“别怕,千万别动,叔叔上去救你!”说罢,他就冲回火场,沿着隔壁窗子的护栏爬过去,把小男孩从窗台上紧紧揽到怀里,搂着孩子沿着管道往下爬,落地时还不慎把腰扭伤了,他咬牙坚持着把孩子放到安全地带,又把自己的衣服披到孩子身上。等到孩子的妈妈闻讯赶来,看到被大火吞噬的全部身家,一家人欲哭无泪,王毅又偷偷塞给孩子500块钱,默默转身消失在人群里……国庆后,忍着腰痛的王毅仍坚持到岗工作,同事调侃他:“去哪玩了,腰都直不起来了?”他只是笑笑,和谁都没提起。
直到一周后,一段被周围住户拍下的救人视频在网络上纷纷转发,收获大量点赞,王毅的事迹才渐渐为人所知。之后,他因见义勇为、多年资助孤残和白血病儿童等事迹,被连续评为“太原好人”“道德模范”的荣誉称号。人们问他:“往火里冲,你就不怕死吗?”王毅又是憨憨一笑:“当时没想那么多,我也有孩子,就是一个父亲的本能。再说,我平时爬高爬惯了,是真不怕。”
熟悉王毅的人都知道,他就像个战士,需要他冲锋时,永远站在第一排。2021年底,当国网山西电力公司发出“东西人才帮扶选派”的号召时,王毅又是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批来到昌都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完成变电站验收任务的同时,王毅“手把手”地把成熟的运维检修技术分享给国网昌都供电公司的广大员工,并结合昌都实际,编写成各种“适用、管用”的专业作业卡、验收手册等,让大家都能“看得懂”“能上手”。他还组织帮扶人员和国网昌都供电公司员工签订师徒协议,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并编制了运检、试验、保护等专业培训课件,积极开展“微讲堂”活动等,千方百计变“输血”为“造血”。
“王毅,果敢刚毅,立说立行。他还主动请缨担负起联络人的职责,邀请了山西22名各专业领域专家,来昌都开展短期帮扶工作,实实在在地帮助昌都一线员工实现了技能大提升。”一提到王毅,时任国网昌都供电公司的副总经理就竖起大拇指说道。
从全家骄傲到全家亏欠
“爸爸,冰箱里的肉怎么那么硬,咋切也切不动啊?”2022年11月,当远在昌都的王毅一心扑在工作时,13岁的儿子打来一通电话。
王毅这才得知,年迈的父母双双被病毒击倒,为了不让他担心,老人们对他只字未提,刚刚小学毕业的儿子为了让发烧的爷爷奶奶快点好起来,想学着做个肉菜给老人补点儿营养。那一刻,王毅的心被揪得生疼。
这些年,王毅亏欠家人太多太多。年迈的父亲不慎摔倒,撞伤了头要缝针,他不在身边;爱人因肺炎住院,直到出院他才知道;爱人怀二胎时患妊高症导致早产,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的时候,他还在外地检修,当他赶回来时,那个幼小的生命已经悄然离开……
援藏以来,每逢夜深人静想家的时候,王毅就盯着手机里的全家福发呆,耳畔总能回响起父亲临别送行时的话语。“援藏,是组织对你的极大信任,你是全家的骄傲,去了,别给咱山西人丢脸!”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援藏的那段岁月里,王毅经历了昌都的春夏秋冬,也亲历了援藏的酸甜苦辣,见证了兄弟单位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更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赤城与友好。他坚信这段援藏经历会增加他生命的高度、拓展他生命的宽度,而他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为昌都的明天带来更多的“光明”。
【责任编辑:杨涵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