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源电力集团明珠公司作为甘肃省小水电及光伏能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传统水电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通过设备升级改造、水电智能监管、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等举措,明珠公司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流域内小水电绿色转型的标杆企业。
构建智慧集控中枢 破解分散运维困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小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分散式运维效率低、安全保障不足等挑战。
“传统小水电运维依赖人工巡检与分散式管理,数据采集碎片化、响应滞后。”为破解小水电分散运维困局,明珠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小水电集约化、智能化要求,针对传统小水电管理模式暴露出的弊端,积极构建智慧集控中枢。
自2020年以来,明珠公司利用5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下属9座水电站集控管理。通过生产技术平台提供智能监盘、远程诊断和24小时应急响应,不仅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更是通过优化调度和统一管理,最大化发挥各电站优势。
根据不同时段的用电需求和水情变化,明珠公司通过水电集控中心合理安排水电站的发电计划,避免“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统一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使设备运行更加稳定,整体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据相关数据统计,实施集约化管理的9座小水电,已累计上传四遥信息1.92万条,建立综合预警模型117个,建成集控智能报表系统,大幅提升水电站运行管理质效。
驱动设备技术迭代 筑牢绿色转型根基
众所周知,设备如同小水电的“心脏”,唯有通过技术迭代“强心健体”,才能释放其高效潜能,也才能更好地服务绿色能源发展。
据悉,明珠公司第一座小水电站建成于2004年,二十余年的时间造成所属各电站机组设备服役时间久、老旧设备隐患较多、设备精益化管理不足等问题。
2025年,明珠公司创新举措,开展河床式水电站清污机增设技术改造,提高机组出力,提升发电效率。通过优化调度、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明珠公司水电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今年一季度节水增发电量416万千瓦时。
此外,明珠公司以“水光互补”模式拓展绿色能源版图,在所属岷县清水电站增建光伏电站,并于2024年成功交易2856个绿色电力证书,额外创收并反哺技术升级,形成“发电—交易—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据记者了解,2024年,明珠公司清水光伏电站改造三台箱变冷却系统,重点对箱式变压器进行降温、冷却,防止高压一次设备因高温损坏。成效凸显,今年一季度,清水光伏电站发电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为区域绿色能源发展注入新动力。
重构生态协同机制 激活流域生命系统
在“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驱动下,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重构,小水电才有望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
2024年,为全面做好电站边坡安全监测,明珠公司下属古城及九龙峡电站投资完成GNSS自动化监测装置安装,实现对电站大坝库区边坡远程访问与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水电站大坝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水电站的安全运行。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和地质条件变化,大坝边坡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通过GNSS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机,对滑坡体表面位移进行毫米级精准监测,实时捕捉微小移动变化。
“搭配裂缝监测仪,可对滑坡体上的裂缝开展全方位监控,哪怕裂缝有细微扩张,也能及时反馈。”九龙峡电站负责人解释,一旦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系统会迅速通过短信、警报器等发出预警。
这套监测系统对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从生态角度来看,提前预警能有效避免滑坡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提前预警可让居民及时撤离,保障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也避免了滑坡后生态修复的高昂费用,为流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可以看出,科技的进步正在为绿色能源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从智慧集控平台到生态流量优化,从新型环保手段到“水光”多能互补提升,技术创新正让小水电从传统能源供给者,蜕变为兼顾发电、生态、气候调节的可持续发展枢纽。
所以,科技创新并不是生态保护的对立面,而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只有将生态价值纳入电站核心价值链,小水电才真正能成为中国能源革命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