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财报近日陆续出炉,水电上市公司整体表现积极,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华能水电、长江电力、川投能源、桂冠电力、国投电力、黔源电力、中国电建等水电上市公司均实现了业绩的稳步提升,其中华能水电表现相对抢眼,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1.56%。
净利润普遍增长
尽管部分水电公司受到火电市场化电价下降的冲击,但整体电量的优异表现以及新能源装机的提升有效弥补了这一影响。得益于精准的调度优化和运营效率的持续提升,水电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向好。
华能水电作为典型代表,通过积极增加新能源装机容量并优化调度能力,显著提高了发电效率。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3.85亿元,同比增长21.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高达15.08亿元,同比激增41.56%,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长江电力同样表现突出。一季度报告显示,营业收入170.15亿元,同比增长8.6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81亿元,同比增长30.56%。
川投能源的水电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营收3.64亿元,同比上升41.2%;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上升16.2%。桂冠电力同样表现亮眼,一季度归母净利润5.43亿元,同比上升26.4%;扣非归母净利润5.39亿元,同比上升28.6%。国投电力则通过优化新能源布局和水电项目的稳定运营,实现了较为稳健的业绩增长;“懂水熟电”的中国电建,一季报显示营收1427.36亿元,同比增长1.6%;西昌电力、闽东电力一季度业绩均实现扭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华能水电、长江电力一季度业绩的超预期表现,充分印证了水电行业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价值。随着后续流域梯级电站协同效应的进一步增强,水电上市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当然,也有因为上游来水偏枯,导致公司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湖南发展一季度营收5590万元,同比下降34.2%;归母净利润为425万元,同比下降83.5%。
“水风光一体化”助力业绩高增
来水情况偏丰是推动水电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以长江电力梯级电站为例,乌东德水库来水总量约167.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50%;三峡水库来水总量约555.1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56%。丰沛的来水使得整体电量表现优异。一季度,其境内所属六座梯级电站总发电量约576.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5%,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与此同时,长江电力汛期梯级水库24小时预报精度达96.57%,为近三年最高。此外,三峡电厂运行方式管理系统成功应用,乌东德电站B类一键黑启动刷新国内700MW以上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最快纪录,精益管理不断“上新”。
华能水电作为典型代表,在来水偏丰的加持下,积极增加新能源装机容量并优化调度能力,显著提高了发电效率。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公司完成发电量212.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22%;上网电量21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42%。
除了发电量上升和来水情况的改善,“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模式成为推动水电上市公司业绩高增的重要因素。“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模式,即将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多种清洁能源进行联合开发,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利用不同清洁能源的时间互补性,例如,水电可以弥补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间歇性,而风电和光伏发电则可以补充水电的枯水期。通过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水电上市公司不仅能够提高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降低弃风弃光率,提升整体效益。
未来发展趋势向好
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能源转型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预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025年第一季度,水电上市公司整体表现稳健,这些公司通过优化调度能力、提升新能源装机容量以及利用良好的来水条件,实现了发电量和盈利能力的双重增长。未来,水电行业在清洁能源转型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23年,我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275亿千瓦,同比增长1.8%,连续19年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12月,全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36亿千瓦。尽管去年水电装机增速有所放缓,但我国仍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水电并网容量213万千瓦,其中常规水电73万千瓦,抽水蓄能140万千瓦。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38亿千瓦。根据远景规划,到2030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5.2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4.2亿千瓦,抽水蓄能1亿千瓦;到206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至7亿千瓦,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如今,水电行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效率,例如优化水库调度、提高发电机组效率等。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水电项目的运营管理将更加智能化,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水电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行业也面临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等挑战。通过优化发展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和生态保护,水电行业将在绿色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文丨本报记者 苏南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