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东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就扎根生产一线,如今带领创新团队斩获了国网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他就是国网山东电科院杜宝帅。“16年的电力科研生涯,让我深刻感悟到:科研人的登高之路,就是不断创新、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从无到有!”杜宝帅感慨地说。
勇闯科研“无人区”
GIS是电网的核心设备,漏气是它的常发缺陷,漏气会造成绝缘强度和灭弧能力下降,直接威胁设备安全。而且,六氟化硫是二氧化碳气体温室效应的23900倍,漏气还带来严重的环保问题。面对行业内“GIS漏气带电封堵不可能完成”的断言,杜宝帅举起了战旗,“因为,我觉得科研创新就是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5年,某变电站发生六氟化硫气体泄漏,通常的做法是一边充气、一边监控设备情况,如果实在维持不下去,就只能停电检修。为了尽量避免非计划性停电,变电站向该院提出了技术支持的请求。杜宝帅和同事急忙赶赴现场,凭借前期总结的科研成果,他们蜷缩在狭小的操作空间里,奋战了3天,连续开展了12次现场实验,可是都以失败告终。
“电科院的人都解决不了了?”,变电站工作人员失望的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杜宝帅。他下定决心——“必须尽快拿下这个难题!”。回到实验室后,他就和团队成员不断反思实验室的结果和现场操作结果为什么不同?从封堵材料的筛选,导流原理的运用,胶黏剂涂装等多个角度、全链条的进行了反思、设计和试验。废寝忘食,几天几夜,他们终于发现,掌握封堵区域气压上升的定量规律是决定封堵能否成功的关键,必须有试验模型、必须有数据支持。为此,杜宝帅找到焊工师傅一起连夜焊接制作了GIS部件缩尺模型,又反复修正气压演变微分方程,终于摸清楚了漏气区域气体压力是如何变化的,解决了这个最大的“拦路虎”。两周后,杜宝帅再次回到变电站进行现场操作,成功实现了封堵!实现了行业内“零的突破”!
之后,杜宝帅不断完善这项技术,2021年在国网系统首创了“GIS部件密封空间重构技术”,可以彻底解决常见的6种SF6漏气缺陷,该技术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省专利奖。
自2015年至今,杜宝帅和团队用创新技术成果,带电封堵了163处SF6漏气缺陷,已守护33座变电站安全运行,创造经济效益千万元。
冲顶专业“新高峰”
污闪,这一因绝缘子积污受潮引发的电力“隐形杀手”,曾导致多起大规模停电事故。传统防污闪涂料易积污、难清洗,在重污秽、高压直流场景下难以可靠应用,成为行业痛点。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污闪发生的几率呢?2015年,国网山东电科院的首席专家李辛庚提出要为电网外绝缘设备设计一件“新衣”。这件“新衣”比之前的更耐穿、更耐脏、更好洗,它可以实现输电线路外绝缘部件防水、防污和防闪的功能。
在这件“新衣”的研制过程中,他们不断的尝试、失败、再尝试,两年时间经历了3000多次的失败打击。传统的RTV涂料憎水角只能达到110度左右,如何让涂层具有持久的超憎水效果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而他们,只能不断地探索、尝试,光是涂层基料就筛选了几十种。“搞科研,真的是一件很苦很难的事情。贵在坚持,因为,‘科研成果的成功往往源于再试一次的执著’。”这是杜宝帅最深刻的领悟。
最终,他们通过仿生自然界的荷叶表面,用改性基料与填料复配构建出微-纳双级结构涂层,实现超憎水高自洁的效果,使得接触角大于150度,滚动角小于10度,为绝缘子穿上了“金刚罩”。
“绝缘子用超憎水高自洁防污闪涂料关键技术”项目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2024年度国网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在该奖项一等奖上“零”的突破!目前,超憎水涂料已成功实现产品转化,应用于±800千伏锡泰直流线路等多个输变电工程。
登高才能望远。从解决SF6气体泄漏,再到研发超憎水涂料,杜宝帅和团队用创新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看到了更远的风景,用实际行动践行“电科院出品必是精品”。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