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华能智慧招采平台应用DeepSeek大模型顺利完成300个采购项目评审工作,为招标采购“数智化”按下加速键。
早在半年前,华能招标公司开启自主研发招采“AI大模型”之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AI嵌入招采业务链条,以“算力”渗透业务“经脉”。随着DeepSeek锦上添花,招采“AI大模型”综合分析能力大幅提升。截至今年3月底,华能智慧招采平台AI服务已覆盖火电、新能源、水电、煤炭等版块400余个招标项目试运行,关键指标校验准确率达90%,人工审阅效率提升50%。眼下,招采“AI大模型”正持续推动传统招采的“云上”进化。
在招标采购人眼中,评标环节就像一场漫长而艰难的马拉松。“几万字的投标文件,需要专家在3天时间里审查、提取关键信息,并逐个录入评标对比表,再进行评审判断,耗时费力不说,内容信息还容易提取不全,个人观点不同也会造成判断失真,这些都在威胁着招采的公平公正。”采购管理事业部副主任左秋生说道。
如何提升评审质效?如何有效规避专家评审主观偏差?如何精准识别围标串标风险?华能招标公司选择向AI探寻答案。
“构建适配于招采的‘AI大模型’不是简单的工具迭代,而是一场采购业务的智慧革命。”数字科技办公室主任袁建说。华能招标公司践行数智华能战略,围绕现代数字供应链体系建设,以安全可控为前提,创新推出“大模型+智慧采购”系统工程计划,集结数智化和采购领域专家、AI工程师等十余位“数字尖兵”,从“数字筑基”走向“智能构建”的蓝图徐徐拉开。
“大家熟知的DeepSeek、百川等AI大模型皆是通用模型,想要内化为招采的专业化模型,需要用数据不断训练。”业务一部高级项目经理曹新贵指着电脑里正在自动生成的评标报告说。
让“AI大模型”学会招采,到底需要“投喂”多少数据呢?
研发团队通过分析招投标相关法规、制度,梳理历史投标数据,以及供应商资质、业绩、信用等数据,形成数据集200余类、问答10万余对,专治大模型的“水土不服”。
团队训练的不仅是“AI大模型”对业务的熟练度,还有识别文件的“火眼金睛”。“大多数情况下,AI只识别文字,而无法识别PDF文件、图表、扫描件等,而招标文件大部分都是这类文件。”数字科技办公室专责刘琳璘介绍。在验证试点期间,算法模型历经30余次迭代优化,算法更加精准,学会了解析各类文件、理解行业术语,还能对投标文件进行关联推理,顺手进行规则配置调优。
随着华能招标“AI大模型”正式在评标环节上线,实现了实时审查投标文件合规性、文件清标、检查文件相似度、生成评标报告,将平均3天的评审周期缩短至1.5天-2天。“AI让评标繁琐的流程实现‘自动驾驶’,业务人员能够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战略决策。”业务一部主任助理王立东感触颇深。
华能招标公司通过数智化转型发展,一季度组织完成采购项目10961个,不仅高质量服务中国华能的采购业务,还推动“华能采购”品牌走向市场。2024年外部委托采购规模超650亿元,约占总采购规模的四分之一。
从数据“投喂”到算法迭代,从评审周期缩短到业务人员解放,每一步皆是华能招标公司数智化蓝海的探索。未来,更强大的算力、更智能的算法,还将让招标采购在“云端”持续升级、脱胎换骨。
【责任编辑:王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