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城发电公司已在西北网调完成启停调峰4次,既保障了区域电力充足供应,又展现了机组灵活性调节能力,在新能源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了火电“压舱石”的关键作用。
走进几十米高的发电厂房,一台巨大的汽轮机正以每分钟3000转的转速带动发电机组高速运转,震耳的轰鸣声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大工业”的强烈震撼,发电机产生的强大电力正从这里通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送到1200多公里外的用电大省山东。
这是日前笔者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的内蒙古能源集团长城发电公司内看到的场景。
深度调峰 做好能源保供“压舱石”
“这里有两台1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输电通道——上海庙至山东临沂±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电源项目,属于国家特急能源保供项目。”长城发电公司董事长赵志强说。
据介绍,这两台机组于2023年7月和9月先后投产,设计年发电量可达110亿千瓦时,可向山东省持续输送稳定电力,有效缓解我国东部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图为长城发电公司100万千瓦发电机组 刘昕/摄
据了解,目前这条“昭沂直流”的输电通道同时输送火电和新能源电力,并采用新能源电力优先的模式。但新能源发电受天气影响、稳定性差,特别是阴天、夜晚、无风的时候,新能源发电量更是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火力发电厂进行‘削峰填谷’,白天新能源多时火电少发,夜晚或用电高峰时,火电多发进行补足,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长城发电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丁振飞介绍说。
丁振飞表示,长城发电公司在项目建设期间就提早谋划,投入1亿元实施灵活性改造,使两台机组具备20%额定负荷的深度调峰能力,达到国内火电深度调峰先进水平,这意味着可以将更多的新能源电力输送出去。
据了解,今年以来,长城发电公司已在西北网调完成启停调峰4次,既保障了区域电力充足供应,又展现了机组灵活性调节能力,在新能源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了火电“压舱石”的关键作用。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发电企业
在长城发电公司智能控制中心大厅内,仅有6名运行人员在电脑操控台专注监盘。对面巨大的屏幕上不仅有几十个展现各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控画面,还实时显示着两台机组的功率、转速、主汽压力、主汽温度、用煤量等数据。
据公司运行部负责人班亚宁介绍,这套DCS智能监控平台的搭建应用让运行人员在集控室就能实时掌握机组负荷、煤耗等关键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状况,远程诊断便会迅速启动,现场人员即刻响应,大大提升了运维效率。
在燃料智能检测中心,分析师看到,从运煤车采样、封装、管道传输,到检测仓内化验、分析,再到留样存储,每个节点上都由机器人实现全过程精准操作、自主完成。这套智能检测系统将原来需要两班6个人的工作减少到1个人即可完成,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分析师还体验了智能仓储的运行过程。只见仓库管理员在一块触摸屏上轻点几下,一台能装载五个标准箱的料箱机器人就能把要入库、出库的物品按顺序装好,再按地面二维码指示自动行进、拐弯、调头,进入仓库后自动按标号将标准箱“对号入位”,有条不紊地完成入库和出库的操作流程。
目前,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加速推进,公司已实现80%的智能化覆盖率,管理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
提质增效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节能降碳是发电企业的责任底色。据介绍,公司两台机组主机采用先进的高效超超临界参数设计,适应煤种范围广、热利用率高,设计发电热效率达45.3%,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公司还是我国北方地区百万千瓦级机组中首次采用塔式结构锅炉的火电企业,锅炉具有燃煤热值需求更低、适应煤种更为广泛、易于疏水等特点,可使鄂尔多斯地区大量低热值、高硫分煤种实现就地转化,大幅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率,有效提升火力发电在“双碳”形势下的“续航能力”。
此外,公司利用先进的间接冷却塔、脱硫塔和烟塔“三塔合一”技术实现了烟气清洁排放,固废及废水处理系统也采用先进工艺实现全部回收利用。
图为间接冷却塔、脱硫塔和烟塔“三塔合一” 刘昕/摄
“未来,长城发电公司将以进一步推进火电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以安全生产、挖潜增效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持续发挥好能源保供和火电‘压舱石’作用,争当火电企业的‘示范生’。”赵志强胸有成竹地表示。
【责任编辑:王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