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东端的戈壁绿洲上,国网金昌供电公司始终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将社会责任融入电网血脉,在生态守护、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领域彰显央企担当,用“三个维度”的生动实践,书写能源央企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答卷。
绿动陇原:以生态守护筑牢戈壁屏障
作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能源央企,该公司主动扛起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双重责任,在风沙前沿构筑“电力+生态”双重防线,让戈壁滩上的“银线”成为守护绿色的“生命线”。
每年超 100 天的扬沙天气、年均7-8级以上的大风,让甘肃农垦金昌农场成为防沙治沙的最前线。该公司积极组织参加“镍都金雁勇担当、植此青绿我先行”主题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连续四年的植树行动将“供电林”建设成为劳模、职工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用劳动者自己的担当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各个岗位职工带头参与绿色行动,在行动中感悟劳动者节日,在劳动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该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员们在巡检线路时发现,农田残留的地膜易缠绕杆塔引发短路,将导致牧草减产,遂创新开展“护线治沙双护行动”-每月深入苜蓿地清理废旧地膜,用“弯腰拾地膜”的小事守护“万亩牧草田”的大事。
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栖息着47种鸟类,该公司打破传统“驱鸟防障”思路,在200余基杆塔安装智能激光驱鸟装置,通过光敏传感器自动识别鸟类活动,发射无害激光束引导迁徙,较传统驱鸟器效率提升60%。
近年来,该公司在多措并举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发展,依托推进实施“候鸟生命线”行动,积极探索珍稀鸟类物种与电力线路友好相处的绿色发展模式,始终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贯穿于电网设计、建设、运维全过程,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电亮乡村:以精准服务激活振兴动能
该公司将电网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把 "村网共建" 作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口,让电力成为激活农村经济的“神经末梢”,真正实现“电力足、产业兴、农民富”。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办电路途远等痛点,该公司推行 “双网融合”模式,与双湾、宁远等个乡镇签订协议,在山湾、九个井等偏远村建成2处“电力便民服务点”,创新“1+1+N”服务机制-每个服务点配备1名电力网格员+1名村电联络员,提供电费缴纳、用电咨询、故障报修等7类基础服务,同步接入“网上国网”APP 实现“刷脸办电”“一证受理”,将低压用户办电时长从平均 15 个工作日压缩至 3 个工作日;建立“网格需求清单”,累计解决灌溉机井通电、光伏项目并网等个性化诉求46项,年服务村民超1.2万人次,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在永昌县东寨镇红光新村,380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收益突破90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该公司为每个项目配备“双轨服务团队”,主动对接村委会,根据屋顶朝向、光照时长定制并网方案,采用“多并网点接入”技术提升发电效率12%;建立“设备健康档案”,通过无人机巡检、红外测温实时监控,2024年累计消除逆变器故障、线路接点发热等隐患23处,保障项目稳定运行;依托稳定电力供应,助力村办红光食堂引入电磁蒸箱、冷链保鲜设备,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村集体年增收5万余元。
情系民生:以创新实践传递责任温度
该公司聚焦“民生小事”,将社会责任细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具体行动,用“央企精度”守护“民生温度”,让电力保障更有质感、更暖人心。
城区供电分公司党支部与宝星里社区共建“电力服务驿站”,党员服务队每月开展“三查三送”活动--查楼道照明、查线路老化、查表箱隐患,送安全手册、送节能妙招、送用电礼包。2024 年以来,累计免费更换老化插座47个,修复楼道故障灯23处,为15户孤寡老人安装“一键报修”装置,让“电力红”成为社区最温暖的底色;今年5月,该公司六坝供电所员工张成散步时捡到装有1200元现金和社保卡的钱包,面对年久失修的钱包和泛黄的证件,他不顾暮色笼罩,步行2公里逐户询问,最终联合镇政府在当晚10点找到失主--七坝村低保老人柯大爷。"这些钱是给儿子买药的救命钱啊!" 柯大爷颤抖的双手,捧起的不仅是失而复得的财物,更是电力人 "拾金不昧" 的精神底色。
该公司开展“劳模宣讲进校园”“计量服务进社区”等特色活动,劳模蔡飞化身“电力老师”,用动漫视频、互动实验为120名小学生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在昌安里社区,共产党员服务队免费检查居民用电设施50余户,解决楼道照明故障23处,用“红色网格”守护万家灯火。
从风沙肆虐的戈壁到碧波荡漾的湿地,从阡陌纵横的田野到灯火璀璨的社区,国网金昌供电公司以“绿动陇原”的生态自觉、“电亮乡村”的使命担当、“情系民生”的创新实践,勾勒出央企社会责任的立体画像。当 75.6% 的新能源装机占比成为绿色注脚,当“村网共建”模式成为乡村治理新范式,该公司正以“电引擎”的澎湃动力,在金昌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责任答卷。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