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念青唐古拉山,拉萨河谷的风裹挟着凉意掠过换流站。普布扎西裹紧防风外套,站在换流站的平台上,身后是嗡鸣的调相机,前方是拉萨城的璀璨灯火。十四年前那个带着梦想踏入电力行业的青涩少年不会想到,自己会与拉萨换流站,结下跨越半个青春的羁绊。
从农区少年到电力尖兵
2011年盛夏,西藏大学电气工程系的毕业典礼上,普布扎西攥着毕业证书的手沁出薄汗,老师拍着他的肩:“西藏的直流电网就等着你们这代人了。”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直流”二字会在日后成为刻进他人生的绚丽图腾。
当第一批本土直流运维人员名单公布的那一刻,这个曾在酥油灯下学习的少年,成了第一代藏族直流员工。同年,西藏第一条“电力天路”青藏直流联网工程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年仅23岁的普布扎西被选派参与青藏直流联网工程±400千伏拉萨换流站的设备验收、调试、投运等关键工作。从那天起,在换流站的设备说明书上,开始出现他用藏汉双语标注的笔记,“换流器”旁边是工整的藏文音译,“控制系统”下方画着简易的电流流向图。
调试阶段的 72 小时攻坚,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他与“电力天路”的初次交锋。作为换流站的核心运维人员,他跟着厂家师傅攀高爬低,嘴唇都被冻成深紫色,却还是紧紧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整整72个小时没有合眼。“这个参数再调 0.5 个单位。”师傅话音未落,普布扎西已摸出笔记本记录。当第57个小时困意如潮水袭来时,“困的时候,我会拍打自己的脸,甚至用力地掐我的大腿。”普布扎西羞涩地摸了摸头说道。就这样,他坚持了整整72个小时没有合眼,就是这股信念,支撑他在黎明前成功记录下关键波形数据,让设备参数最终定格在完美数值。
“活图纸”与传灯人
2021年藏历新年前夕,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袭拉萨。凌晨三点,尖锐的警报声刺破换流站的寂静。普布扎西顶着能见度不足五米的风雪冲向设备区。零下20℃,他跪在结冰的地面上,哈出的白气在眉毛上凝成冰晶,他仅凭记忆中的线路走向,在错综复杂的电缆间抽丝剥茧。当故障排除时,同事们笑着说:“我们的‘活图纸’闭着眼都能画出换流站的电缆走向。”
这个“活图纸”的绰号,是同事们对普布扎西的爱称,更是对他14年如一日坚守在站里的敬佩。这些年,普布次仁的笔记本记满了上万台设备的“脾气秉性”,每台断路器啥时候该检修,每个继电器触点多久会出问题,绝缘子一到雨季容易脏成啥样,这些事儿他全知道。有次暴雨突至,他仅凭空气湿度变化,提前两小时预判到绝缘子可能闪络,成功避免一次重大事故。
在青藏直流联网二期扩建工程现场,普布扎西戴着安全帽穿梭在巨型机器之间。2024年的秋天,他的身份不仅是技术骨干,更成为藏汉双语技术培训的“总教头”。普布扎西带出来的徒弟,什么民族的都有。每天开早会,他总念叨:“就像牦牛走过的路能看出方向,设备出问题前也有迹象,得多留心。”去年新入职的徒弟林杰总爱问东问西,普布扎西就带着他在设备区转,手把手地教他认设备运行方式“运行虽然看着乱,但其实都是有规律的。”
如今,二期扩建工程即将完工,看着工程如火如荼地推进,普布扎西眼神坚定而温柔。他知道,让这条“电力天路” 永远畅通,是刻进血脉的使命,更是为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夜幕中,换流站的指示灯与天上星辰交相辉映,未来,这条用青春浇筑的“电力天路”,将带着更多人的梦想,延伸向更远的未来。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