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嗒——”当第一盏应急灯在地震废墟中亮起时,国网定日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旦达的对讲机依旧滋滋拉拉地裹着震颤的余波。
图为1月8日,国网西藏电力救灾队伍在对灾区安置点帐篷进行灯头制作工作。赵清鹏/摄
此刻是2025年1月7日深夜,旦达正趴在断裂的电杆上接线,零下15℃的寒风把他睫毛上的汗珠冻成了冰晶。“那边的安置点还在等着送电呢!”他咬着牙拧紧最后一颗螺丝,工装上的党徽在头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踩着碎玻璃在废墟里找断点,趴在结冰的地面接电缆,手冻得发紫就往怀里捂一捂再接着干......这是珠峰脚下一名名党员在抗震救灾一线冲锋在前的缩影,也是寒夜里最暖的希望。
7月,定日县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加速推进,总投资2亿元的重建项目已核准开工,帐篷、发电机、导线等60余吨应急物资等早已在受灾区域储备妥当。在这样的坚实保障下,旦达和队员们的脚步更加从容有力。在挖掘机清理碎石的轰鸣声里,他们背着20多斤的工具包,沿着平均海拔4300米的线路巡查。缺氧、风沙让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可每基电杆都得仰头细看,每处接头都要用测温仪反复检测。“这里线路得再架高一点,防止施工碰撞。” 旦达在笔记本上画下隐患点,密密麻麻。
“党员就应该把最危险的地方当作阵地。”旦达的这句话,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每个人心里。从1月7日到6月30日,800余次抢修、1400余次延伸服务的数字背后,是暴雨、积雪都无法阻挡的抢修速度,更是重建工地上,老百姓对往后踏实生活的满满憧憬。
“莫啦(藏语:奶奶),我们又来啦。”旦达蹲在安置点板房里,手把手教着格桑莫啦如何使用电暖器,嘴里还不断强调着电的安全。老人摸着电暖器的开关,看着旦达忙前忙后的工作,眼里充满感激。“打完酥油茶一定要记得拔掉插头。”格桑莫啦耳边还萦绕着旦达的叮嘱,转头看去他们已经挥着手走向了下一户人家。
这样的场景,在安置点每天都在上演。为确保板房用电安全,服务队的队员们将藏汉双语的安全用电海报贴满了板房,一组组形象的卡通图案时刻提醒着大家 “电线不是跳绳”“电箱不是储物柜”……队员们每走进一户,便帮着老百姓检查插线板、电褥子开关等使用情况,给他们讲解手机充电的注意事项,那些看似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成了他们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有次排查时,队员发现独居的次仁老人把电暖器裹在被子里,他赶紧拆开重新摆放。“波啦(藏语:爷爷),这样容易着火,我们帮您固定在床边,既暖和又安全,好不好?”老人拉着队员的手往他们兜里塞糌粑,那一刻,掌心的温度仿佛烫热了寒风里的坚守。
对灾区的线路,队员们更是做足了“地毯式”排查,对高低压线路、配电箱挨个“体检”,老化的导线立刻更换,松动的接头重新紧固,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老百姓住着踏实,他们才安心。
如今,定日县的新民居在阳光下渐次成型,孩子们嬉笑着跑来跑去,服务队的巡查车行驶在盘山路上,对讲机里传来队长的声音:“大家注意,今夜有强风预警。”旦达队长望着后视镜里的点点星光,没有说话,车子径直地开着,就像他们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一样,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