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国能源报记者 王海霞
山东省正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非化石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已成为齐鲁大地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企业,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在山东守护绿水青山之美,引领能源转型之路,打造出多个“首创”和“第一”,谱写出能源转型新篇章。
近日,《中国能源报》记者跟随“绿色国家电投胶东行”融媒体报道团,来到烟台、威海等地,在胶东半岛的山海间探访海上风电、核能供暖、智慧储能、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感受山海之城绿色发展的澎湃动能。
大风起兮——
打造山东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威海乳山,地处黄海之滨,拥有近200公里海岸线,海上风能资源丰富。
近日,在乳山南侧海域,国家电投山东能源U1场址一期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发电,此举标志着国家电投山东能源在运海上风电装机达125万千瓦。国家电投山东能源也因此成为山东首个海上风电装机突破百万千瓦的能源企业。
监控平台是风电场的“大脑”“眼睛”和“耳朵”,让海上风电场的运行情况变得“可控、可视、可听”。在国家电投U1场址陆上集控中心,记者看到监控大屏上,每台风机的运行状况得到了实时监控。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风电场的运维管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依托U1场站,公司还开展了数字孪生智能运维系统建设,构建综合一体化风电智能运维管理系统。
科技创新是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除了记者看到的数字孪生智能运维系统,项目还有多项技术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据悉,项目采用了模块化预装式设计制造国内单体容量最大、集电线路等级最高的模块化升压站,减少重量20%,缩短建设周期60天,节省造价达20%;全面采用适合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的66千伏集电系统,节约用海面积约190公顷,节省工程造价达1.8亿元。
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
在山东半岛南,国家电投山东能源先后建成半岛南3号、半岛南V场址、半岛南U1场址一期共3个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实现“三年三投”,助力国家电投在山东建成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集群。随着U1场址一期的投产,国家电投半岛南风电集群的182台风机每年将发出36.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惠及胶东半岛200多万户家庭。
核暖胶东——
核能“暖宝宝”开启“双城”供热新纪元
供暖是民生、民心工程,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更是重要的环境工程。11月25日,我国核能供暖迎来新进展。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作为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该工程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
零碳热源是核能供热的最绿底色。山东核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当下这个供暖季,海阳和乳山这“双城”都用上核能“暖宝宝”,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可满足约40万人口的冬季清洁取暖需求。
清洁零碳是好事,可是对于核能供热的安全性,能得到用热民众的认可吗?据介绍,山东核电把和公众沟通与核能供暖一同谋划和部署,通过核能科普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等多种方式普及科普知识。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居民小区用户等多方公众代表,走进核电现场,实地感受核能供暖原理和技术,真正让核能温暖千家万户。
国家电投核能发展总工程师、山东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向记者解释了核能供热的原理:“核能供热的设计经过5次换热,最终将热量送到百姓家里。”他还给出了一个更贴近生活的比喻:“核能供热就像自热火锅,发热包并没有到装有食物的锅里,因为它有锅隔离,核能供热就是相当于隔了5层锅,保证供热的安全性。”
另外,吴放指出,在核能供热中间第二三回路之间做了压差设计,让厂外的压力高于厂内,相当于在物理设计上用压力砌了一道墙,保证了核能供暖的安全。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等供暖形式相比,核能供暖具有清洁、经济、稳定的特点。数据显示,“暖核一号”投运以来,海阳市供暖季空气中PM2.5下降了16%,天气优良率上升了17%,有效改善了周边大气和生态环境。
探路储能——
建成新型储能解决方案样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装机量提高,山东省新能源占比不断攀升,新能源消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储能作为能够实现充放电调节的巨型“充电宝”得到更多重视。在山东,国家电投建成了新型储能解决方案的样板。
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源智储”)是由国家电投控股的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专业化平台。2023年3月,由新源智储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山东沂水100MW/200MWh独立储能电站(一期)项目全容量并网投产。
据介绍,沂水储能项目为山东电网提供调峰服务,有助于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同时,项目依托创新的系统集成技术、成熟的运营模式、丰富的应用场景,荣获“2023年度最佳电网侧应用场景创新项目奖”,打造了又一个新型储能样板解决方案。
技术过硬是项目成为行业样板的功底所在。据介绍,沂水项目基于大集控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核心功能实现储能电站智慧运维和经济运营,行业内率先开展无人值守电站模式探索与验证,有效提升电站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
另外,项目首创使用了储能行业全生命周期数据建模、多云跨网数据安全穿透、储能数字孪生仿真平台和全场景储能AI算法平台等行业前沿技术,有效解决大型储能电站因含电池及组件众多、故障种类繁杂、数据体量巨大等造成的运行风险大、运维成本高、主动预警难等问题,电站总体故障恢复时间缩短90%、在线工作时间延长10%,跻身行业一流储能电站运维水平。
在运营模式上的创新也这个储能项目成为“多面手”。除了为山东电网提供调峰服务,项目还采用“一站多用、分时复用”模式,具备参与电力现货交易市场、爬坡辅助服务市场、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等能力,持续提升项目经济性和收益最大化。项目现货交易日前价格预测精度大于90%,项目日均收益由1.6万元提升至4.1万元,深入开展调频、爬坡等辅助服务深入探索,为解决储能电站经济性差难题提供了成功经验。
生物质发电——
拿下国内生物质发电绿证交易“第一单”
11月29日,国家电投国能生物山东单县生物质发电机组,在绿证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全覆盖以来,率先通过生物质发电项目绿证核发审核,完成全国首笔生物质发电绿证交易,实现了以第一个国家级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完成了生物质发电领域的第一笔绿证交易,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安徽省郎溪县鸿泰钢铁有限公司以30元/个的单价购买了100个绿证用于企业生产绿电转型,提升企业形象,助力“双碳”实现,获得了首个生物质发电绿色电力证书。这是全国首次生物质发电项目核发绿证并实现交易,生物质发电行业正式迎来参与绿证交易的里程碑时刻。
生物质发电项目实现绿证交易,不仅发电企业可获取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收益,一定程度上弥补国补退坡给项目盈利能力带来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激发绿电消费市场活力,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营造绿色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陶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