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张北草原,南下太行山脉,一条纵贯河北南北的特高压线路将张家口、雄安新区紧紧相连。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为雄安新区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提供了坚强保障,让张北的“风光”成为生态雄安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靓丽底色。
在毗邻北京的河北廊坊三河市,坐落着廊坊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该站是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重要枢纽变电站,锡盟的电力经由此站中转南送的同时,也为支撑京津冀地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条联通河北“两翼”的“绿色通道”,一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河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冀北电网“十三五”期间特高压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十三五”期间,国网冀北电力全力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锡盟—山东、蒙西—天津南、扎鲁特—青州、锡盟—泰州、张北—雄安等特高压工程相继投产,冀北境内逐步形成“三交两直”特高压格局,建成北京东1000千伏变电站(现在改名为廊坊特高压变电站),扩建完成张北特高压变电站。得益于特高压飞速发展,冀北电网供电能力和新能源外送和消纳能力大幅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架起责任之路 推动工程落地
扎鲁特—青州工程冀北段途径承德、唐山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极寒天气下不具备施工条件,实际连续有效施工工期仅293天,工期之短创国网冀北电力特高压工程建设史之最。在这场与时间的较量中,该公司上下绷紧了神经,各相关单位人员忠于职守、全力以赴、通力协作,确保工程高效推进。
为了保证在有效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来自北京送变电公司负责工程冀1标段施工项目总工刘利军和项目经理曾庆彬带领几名技术骨干,用一周时间,将工程量、参建人员、材料供应等内容从里到外摸了个遍,一种新的施工管理模式渐渐明晰。“超常规的工程,没有超常规的速度是不可能拿下的。”曾庆彬表示,他们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大家琢磨出了超常规的施工方法——“流水线”作业。“所谓‘流水线’就是对现场的各专业班组进行合理分工、排序,每个班组责任一个环节,确保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刘利军介绍说,“各个小组间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可以实现多个工作面平行作业,放线、紧线、附件安装等环节同时进行,工程进度至少能提速三分之一。”
除了与时间赛跑,国网冀北电力特高压工程的建设者还要与自然环境搏击。过境冀北地区的特高压线路大多位于山区,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给工程建设带来重重阻碍。国网冀北电力参建人员坚决扛起肩上责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全力以赴推动工程落地。
据曾庆彬介绍,冬季承德山区的室外白天温度都在零下18摄氏度,商混站早已停止混凝土供应,他们只有创造条件自己干。“混凝土一天的浇筑时间至少需要9—10小时,持续到天黑都是常事。晚上气温骤降,浇筑完工下山时,大家冻得双脚近乎失去知觉,只能机械前行。但看着塔基一个个成型,吃多少苦也都值了。”曾庆彬说。
困难面前,国网冀北电力干部职工没有退缩,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让特高压的蓝图变为现实。扎鲁特—青州特高压直流工程如期建成投运,蒙西—天津南特高压交流工程冀北段超前里程碑计划一个半月全线贯通,北京东1000千伏变电站工程先后荣获中国电力工程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
打通清洁之路 助推绿色发展
在张北坝上,高高耸立的白色风机和闪闪发光的光伏板与蓝天碧野交相辉映,与朔风白云水乳交融,满载“风光”的绿色能源正在通过一条条银线被送至四面八方。
张家口地区风力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可再生能源的重点送出地区。数据显示,分布在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风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7000万千瓦。根据《河北省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到2030年,张家口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5000万千瓦,急需新增新能源电力外送通道。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定位高、发展快,承担北京非首都有关功能,对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电力负荷需求潜力巨大。同时,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雄安新区正朝着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的目标扎实推进,实现清洁能源供电是重要保障。
一边是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规划100%清洁用能的未来之城,一边是迫切渴望清洁能源消纳、国务院批复的唯一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如今,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促成了两地的优势互补,每年70亿千瓦时以上的清洁能源从张家口直送雄安,在提升张北地区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的同时,更为雄安这座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清洁能源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功率波动剧烈,并网难度大。为应对清洁能源电力送出的技术挑战,该工程首次研发应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可控并联电抗器。其电抗值可根据无功电压水平自动分级调节,对提高特高压交流系统的电压控制能力、运行灵活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国际空白。
据国网冀北电力发展部规划一处副处长寇凌岳介绍,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是张家口市建立可再生能源智能化输电通道领域的重大突破,彻底打破了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输出瓶颈。利用特高压电网,张家口市将把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京津冀和华中负荷中心。远期,该线路的年最大送电能力可达360亿千瓦时。
在京畿大地,特高压工程不仅破解了清洁发展难题、推动省内资源优势互补,更助推了全国范围内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为美丽中国赋能。
蒙西—天津南特高压工程是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12条输电通道之一,工程有效缓解了京津冀地区用电紧张局面,促进华北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对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扎鲁特—青州特高压工程重点解决了东北电网“窝电”问题,实现东北火电、风电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每年向华北地区输送电量550亿千瓦时,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满足山东省用电负荷增长的“双赢”;锡盟—泰州特高压工程有效促进了内蒙古锡盟能源基地开发,每年向江苏地区输送电量550亿千瓦时,相当于运输煤炭252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950万吨、二氧化硫12.4万吨、氮氧化物13.1万吨,为长三角地区水净天蓝作出了重要贡献。
铺就民生之路 释放发展潜力
2020年4月5日,在位于上海市某设备制造企业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紧张忙碌着组装组合电器、电容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产品,这些设备都将运往张北地区,投入到正在加紧实施的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中去。疫情期间,这家企业的生产状况是整个电力行业复工复产“图景”的一个缩影。
电力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承担着先行助推社会经济恢复的重要任务。这其中,不仅有电网企业充分体现“大国重器”和“顶梁柱”的表率作用,也有像上海这家设备制造企业一样的民营企业以实际行动彰显担当作为。该企业负责人表示,电网基础设施全面复工建设,爆发出巨大使能,驱动着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和中间品供应商良性互动,有力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
2020年初,以特高压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复工复产,释放的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重大利好,也是稳定社会预期的发展信心。
特高压工程具有投资大、链条长等特点,可有力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中长期经济效益显著,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将发挥重要拉动作用。以特高压工程作为助力行业复工复产的支点,这是国网冀北电力彰显“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的生动诠释。
为了确保工程如期复工,国网冀北电力积极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决策部署,前期组织各参建单位严格落实属地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周密制订现场《复工工作方案》《疫情防控方案》《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各项目部成立现场疫情防控工作组,备齐防护物资,设置隔离室,严格落实封闭式管理、体温监测、定时消毒、分餐就餐等防护措施,扎实落细各项防疫工作要求,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准备工作,加强与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和专业医疗机构沟通协调,实现疫情信息共享,确保安全有序开复工。
“我们在复工前就组织人员开展网络培训学习,为推进有序复工创造了条件。”项目部质量专责王阳阳说,“在培训学习中灵活运用网络及新媒体,通过观看防疫宣传教育片、企业微信、专家解读、召开复工专题会议等形式,开展安全生产及疫情防护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宣贯工作,做到防疫不停学,隔离不停工。”
国网冀北电力各参建单位还开展线上同步培训考试、风险动态评估、作业方案交底、隐患排查等工作,并按日制定复工前培训计划,按阶段制定复工后工作内容,保证了复工前有组织,复工后有计划地开展基建工作。
特高压建设,一个离蓝天白云梦最贴近的创举,一段通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艰辛旅程。崇山峻岭之间,一条条银线将满载“风光”化作光明和动力奔向四面八方。依托特高压,国网冀北电力让肩上的职责使命更神圣、让京畿大地清洁发展宏图更壮美、让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更充足。
2020年元旦期间,国网冀北电力北京送变电公司施工人员正在组立铁塔。 李峥 摄
张雄线路施工人员对架好的线路进行检查消缺。 李峥 摄
【责任编辑:王长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