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合作作为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压舱石”,近年来取得了非凡成就。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能源体系深刻重构的关键节点,中俄能源合作以其战略高度、合作广度和实践深度,成为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
两国能源合作始终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服务于双方发展的核心利益。正如俄罗斯能源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阿列克谢·格罗莫夫所言:“俄中能源投资合作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从传统油气到新能源,从勘探开发到金融结算,双方在能源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深度融合。”2024年,中俄能源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第一大综合能源供应国,而中国则是俄罗斯连续多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在于其对全球能源秩序的重塑作用。面对美西方单边制裁和地缘政治博弈,中俄通过“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等重大项目,构建起横跨欧亚大陆的能源大动脉,为全球能源市场提供了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中俄能源合作无论在高度、广度还是深度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全球能源合作的典范。
从战略高度看,中俄能源合作已成为体现两国政治高度互信和战略协调的重要标志。阿列克谢·格罗莫夫指出:“俄中能源合作早已超越传统的商业模式,体现了双边政治高度和战略共识,具有强大抗风险能力,能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从广度看,中俄能源合作已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绿色能源和北极开发等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油气领域,中俄原油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稳定运行。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项目经理安德烈·库兹涅佐夫表示:“阿穆尔项目体现了俄中在天然气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交流方面的深度协作。”此外,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北极2天然气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充分彰显两国在资源共享、产业链协同方面的深厚合作潜力。核能领域,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已成为国际核能合作的典范。电力领域,由中国企业建设运营的华电捷宁电站,有效提升了当地电力保障能力。
从深度看,中俄能源合作不断走向纵深,机制建设日益完善。双方通过建立能源金融合作机制和跨境本币结算体系,显著提高了双边合作的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度还体现在全产业链的合作,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联邦大学北极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别切理查教授指出:“俄中能源合作的独特价值在于构建了跨越地缘政治风险的合作新范式。从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到北极2号项目,中方不仅是资源进口方,更是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参与者。这种全产业链合作模式为全球能源投资提供了范本。”
中俄两国携手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共同反对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以政治互信为基石,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绿色转型为方向,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更在全球治理层面树立了平等协作、互利共赢的典范,为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共同发展注入新的稳定力量。作者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