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国“风光”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全口径的火电装机(14.5亿千瓦)。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日前表示,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今后也将成为常态”。
从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越火电装机被称为历史性“新突破”,到如今的“常态”,这背后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跃迁,更凸显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跑优势。
“常态”的出现,是对既有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平衡。而“常态”背后,不只是“风光”发电装机容量的增加,更是中国在能源革命中展现出的创新智慧,是打破对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路径依赖,是从战略、政策、技术、产业、消费等层面的谋篇布局。持之以恒推进绿色转型,中国新能源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之路。
中国新能源发展模式的核心密码,在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效能。从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到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形成合力。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和制度设计助力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展示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切实行动。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为全球能源电力转型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以光伏为例,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双反”的外部壁垒,经历了市场的内部竞争和优选,领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加强劲,进而带动全产业链成本迅速下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真金不怕火炼,一个接一个的世界纪录被中国光伏企业打破,科技创新转化为绿色制造能力和能源转型的动力,绿色制造又为世界清洁能源普及按下“加速键”。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中国的绿色转型并非独善其身的突围,而是兼济天下的担当。从巴西的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到越南首个漂浮式光伏项目,从肯尼亚的加里萨光伏电站到南非的德阿风电项目,从欧洲居民使用的热泵到建于美国的光伏工厂,“新能源+生态”模式不仅在修复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也在全方位助力重塑全球能源结构。中国企业和机构通过技术转让、项目合作和金融支持,正在推动全球绿色能源发展不断提速。
站在历史的维度审视,中国新能源超越火电的“常态”化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质变,更是发展范式的系统重构。从张家口的“氢能城市”到粤港澳大湾区虚拟电厂的兴起,从新能源汽车的V2G技术到绿氢炼钢的突破,从港口岸电到绿色航空燃料,中国正将能源革命的成果加快渗透至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中。“常态”之下,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脚步不停,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和决心更是坚定。
【责任编辑:李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