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参数”不是“美颜滤镜” 车企宣传乱象该休矣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25年05月28日 11:26 作者:张海天
2025-05-28 11:26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张海天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场因风阻系数数据引发的风波正悄然发酵,某自媒体博主以“实测0.28Cd”对某车型官方宣称的0.21Cd数据提出质疑,这看似只是单一车型技术参数的争议,但实际上却深刻揭示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宣传中的深层次矛盾,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车企在技术传播过程中面临的诚信难题,以及行业标准缺失的双重困局。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场因风阻系数数据引发的风波正悄然发酵。

某自媒体博主以“实测0.28Cd”对某车型官方宣称的0.21Cd数据提出质疑,这看似只是单一车型技术参数的争议,但实际上却深刻揭示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宣传中的深层次矛盾,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车企在技术传播过程中面临的诚信难题,以及行业标准缺失的双重困局。

从技术层面分析,同一款车型的风阻系数并非恒定不变。中国汽研实验室发布的实测数据就是有力证明,同一款车型在低风速且配备电子后视镜的情况下,风阻系数为0.217Cd;而当使用普通后视镜且主动进气格栅开启时,这一数值则跃升至0.274Cd。不难看出,后视镜类型、悬架高度、进气格栅状态等数十项参数,都会对最终的风阻系数数值产生影响。此外,测试速度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出现较大差别。然而,这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波动,却被部分车企在宣传中刻意忽略,转而选择最优测试条件以获取更具吸引力的数据。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技术参数的操控,并非从真实用车场景出发,向消费者呈现最真实的数据。

更为严峻的是,当前车辆风阻系数测试领域缺乏国家统一标准。尽管行业普遍遵循国际通用的测试方法,但测试条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就为部分车企操控数据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制度性漏洞,使得消费者在技术术语的迷雾中难以分辨真伪,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席卷中国汽车市场,车企之间的竞争已发生显著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实力层面的较量,还延伸至营销话术的比拼。风阻系数风波仅是众多不规范宣传行为中的一个缩影,诸如百公里加速时间、智能驾驶等汽车核心卖点也逐渐沦为车企“文字游戏”的工具。“母婴级座舱”“终身质保”等宣传语看似诱人,实则充斥着模糊定义与隐藏条款,消费者稍有不慎便会落入精心设计的信任陷阱。

而在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关键指标——续驶里程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测试标准差异,NEDC工况与CLTC工况的切换,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的里程衰减,以及空调使用对能耗的影响等因素,在车企宣传时往往被选择性忽略,通常仅用“理想条件”下的数据进行宣传,导致消费者实际使用时的续驶里程与宣传数值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动力性能方面的宣传亦存在“水分”。在0~100km/h加速时间的测试中,目前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例如,测试时是否关闭空调、是否采用弹射起步、车辆是否处于满电状态、轮胎状态如何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与竞品进行对比测试时,车企往往对这些关键细节避而不谈或淡化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某车企因辅助驾驶引发的事故,终于引起相关监管部门对辅助驾驶领域不规范宣传术语的重视。辅助驾驶技术本应是提升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但遗憾的是,在部分车企的浮夸宣传下,这一技术反而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这一局面无疑给整个行业敲响了风险警钟。

当前,技术传播的诚信危机正逐渐侵蚀汽车行业的公信力根基。以“风阻系数风波”为例,尽管涉事车企通过直播演示、公证机构见证等方式回应质疑,但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呈现出的多种结果,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产品实际性能与厂家宣传内容间的显著落差。深入探究,这场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行业强制性标准的滞后与监管机制的缺位。像风阻系数、续驶里程、动力性能等汽车核心指标,目前仍缺乏强制性国家标准;智能驾驶分级标准也因术语界定模糊,被车企钻了空子。在逐利本能的驱使下,部分车企采用模糊宣传、概念包装等手段抢占市场,而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被迫陷入“信息弱势”的困境。长此以往,一旦“宣传即忽悠”成为消费者的普遍认知,即便企业拥有顶尖技术与优质产品,也终将难以抵御信任体系崩塌带来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在笔者看来,要想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3个维度重构技术传播体系。首先,建立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核心测试条件的规范性,最大程度压缩车企“优化参数”的操作空间;其次,引入第三方认证机制,要求车企公开测试原始数据、视频等证据链,以此提升技术参数的可追溯性,让数据更加透明可靠;最后,推动技术传播从单纯的“参数竞赛”向“场景化验证”转变。例如,可以通过真实路况续驶测试、收集用户实际能耗反馈等多维度方式,构建更加立体、全面的技术评价体系。

这场宣传乱象不应仅仅被视为一场普通的公关危机,而应成为推动整个行业技术传播范式转型的重要契机。只有当车企将技术参数视为与消费者真诚对话的“信用货币”,而非营销话术的“数字游戏”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

回望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惟有以诚信为基石、以技术为驱动的品牌,才能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穿越周期,赢得未来。当浮夸宣传的泡沫破灭后,留下的不应是消费者的失望与行业的信任危机,而应是行业标准的完善及企业责任的觉醒。毕竟,真正拥有技术自信的企业,从来都不需要在实验室里修饰数据。

【责任编辑:李扬子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技术参数”不是“美颜滤镜” 车企宣传乱象该休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