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超 32 亿元押注“人造太阳”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5年07月17日 11:21 作者:渠沛然
2025-07-17 11:21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渠沛然

中油资本近日发布公告,拟出资6.55亿元,与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同向参股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进行增资,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

中油资本近日发布公告,拟出资6.55亿元,与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同向参股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进行增资,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由此,昆仑资本三大股东中,中国石油持股51%,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持股29%、中油资本持股20%,本次增资对应的额度分别为16.705亿元、9.495亿元、6.55亿元,合计32.75亿元。

事实上,这是继2024年昆仑资本尝试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后,中国石油再次将目光投向核聚变领域,这样的大步跨界引发能源行业高度关注。

■■终极能源非虚名

石油巨头跨界绝非偶然,其目标直指当前能源体系痛点。

核聚变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其原理是通过氘、氚等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释放出巨大能量。与传统能源相比,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高、转化效率高、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能源来源丰富等优势。一旦实现商业化应用,核聚变将为人类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据了解,核聚变的氘燃料可从海水中提取,地球储量达45万亿吨。1克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且反应过程不产生温室气体与高放射性废料,具有零碳属性。随着AI技术爆发,全球数据中心仅AI服务器耗电预计在2027年达500太瓦时/年,是2023年的2.6倍。传统能源受限于储量与排放,可再生能源又难担基荷重任,核聚变成为破解困局的终极答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曾表示,核聚变能是颠覆性的核能技术,一旦攻克将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聚变堆也是世界各大国高度合作与竞争的技术领域,同样也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发展的核能技术。

■■战略落子进击

从公开资料和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石油的核聚变布局绝非零散投资,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版图,其核心载体昆仑资本已锁定两大关键。

中油资本参股企业昆仑资本参股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变新能”),是在中国石油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在未来能源领域进行的战略布局,而聚变新能致力于可控核聚变的探索与发展。

公开信息显示,聚变新能背靠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承担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唯一成果转化平台的角色。此外,增资后昆仑资本持股20%,成为仅次于中核集团(57%)的第二大股东。这一由国家队主导的平台,联合24家央企与科研机构,目标直指聚变研发与电力供应。

作为是我国核聚变能商业化的重要实施主体平台之一,聚变新能锁定的目标是按照“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首个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系统布局实验研究、工程示范及商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路径。

“中国石油跨界核聚变看似‘激进’,其实也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卡位。”一位油气领域资深专家表示,“中国石油正在打造‘油气热电氢’综合供能网络,2024年新能源装机增长超50%,风光新增504万千瓦,充换电站达3803座,未来核聚变可与现有能源业务形成战略协同。聚变新能采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央企民企’的商业化创新综合体融资模式,引入多方资本,共同推动核聚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央企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容小觑,加之拥有多年的超大型能源项目管理经验,未来可将经验和先进管理方法直接复用于聚变装置建设。更重要的是,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上海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攻关”上述油气领域资深专家说,“政策助推也让企业投入更具信心。”

■■技术攻坚克难

多家券商分析报告指出,可控核聚变是未来多个国家能源必争之地。今年以来,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进入资本开支扩张周期,国内可控核聚变正处于实验堆建设、工程堆验证阶段。由此,券商普遍看好可控核聚变产业在“十五五”期间有望进入密集的资本开支期,更看好可控核聚变板块资本开支扩张带来的投资机会。

从发展趋势看,核聚变技术的研发目前正加速推进。

2024年12月,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成立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标志着我国对核聚变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新高度。同时,多方资本加码也为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注入后劲。当前,中国核聚变技术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不过,核能领域专家也指出,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还要过稳定运行关、材料耐受关和经济性等关卡。这些技术难题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国际合作才能攻克。此外,核聚变项目的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对资金的持续投入和管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核聚变技术应用前景充满希望,但其广泛应用还需走过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一段长路。


【责任编辑:李扬子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中国石油超 32 亿元押注“人造太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