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当前,全球对绿色航运的呼声日益高涨,船舶电动化作为降低航运业碳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的关键路径之一,正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渗透空间以及对大容量电池的显著需求,成为行业新焦点。近期,电动船舶新建、下水相关消息频出。
业内人士认为,船舶电动化切实能够助力各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未来随着电池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成本下降以及补能设施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为电动船舶大规模推广筑牢根基。
发展稳步提速
近日,天津市最大客位全电池动力演艺观光船项目开工建造,计划于2025年8月底投入运营,届时将成为京津冀内河水域首艘150客位以上纯电力推动的游览观光客船;3月15日,中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在福建宁德市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在电动船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屿见77”额定载客358人,采用纯电池动力系统,搭载两台450千瓦推进电机,最大航速20km/h,续航里程达45海里;近日,澳大利亚Incat Tasmania公司宣布,全球最大电动渡轮将于今年5月2日完整亮相。该艘编号096的电动渡轮长130米,能搭载2100余名乘客与225辆汽车,未来将服役于阿根廷与乌拉圭航线。
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2030年,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比2008年应至少降低20%,并力争降低30%;到2040年,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年度排放总量相比2008年应至少降低70%,并力争降低80%。随着全球航运脱碳早已成共识,近年来电动船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据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初步梳理统计,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建在建纯电池动力船舶达440余艘,以客运船舶为主,纯电动货运船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20余艘,主要分布在内湖、内河、岛屿以及近海港口等。
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船舶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实现绿色化转型迫在眉睫。如今,船舶行业正朝着绿色化转型发展。一方面可使用氢燃料等清洁能源作为船舶动力,在电动化方面,既有纯电动船舶,也有油电混合的船舶类型。目前,电动船舶渗透率正逐步提升。
2023年12月,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明确,加快绿色动力系统研发应用。积极稳妥扩大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在船舶的应用范围。
龙志强表示:“目前电动船舶基本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船舶的载重因船型不同而各异,船型包括观光船舶、内河运输船舶以及沿海捕鱼船等。这些具有固定航线和行驶距离的船舶,电动化趋势更为显著。”
电池企业发展新蓝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池企业生存压力激增。“为提升利润,目前很多企业会开拓新市场、参与新竞争,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布局海外业务,或进入电动船舶电池等新赛道。”龙志强表示。
电动船舶已成为电池企业拓展版图的新蓝海。宁德时代在其日前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中提到,公司将充分发挥现有业务的优势,不断探索和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实现创新技术和产品在工程机械、船舶、航空器等更多场景中的应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国内各类水域中,已有约700艘电动船舶搭载了宁德时代电池。
中创新航今年3月发布了其最新的船用电池产品矩阵,涵盖了能量型(320Ah)和功率型(230Ah)长寿命电芯,并特别推出了一款163Ah的2C快充电芯。这款型号为L173F163的2C快充电芯能够在实现持续2C、峰值4C的高倍率充放电的同时,保证长循环寿命。基于该电芯开发的2C快充电池系统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
亿纬锂能称,截至2025年3月,亿纬锂能的船用电池累计出货量超过526MWh,累计装船量超过1300艘,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锂能船用电池解决方案。
欣旺达去年11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产品目前已经应用于小型船舶。欣旺达动力自研的314Ah电芯,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应用于电动船舶,电芯能量密度达18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395Wh/L,循环寿命可以达到12000次,满足20年使用寿命。
推动成本下降与补能便捷
据EVTank的预测,到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预计将提升至367.5亿元,锂电池需求将从2021年的173.2MWh提升至2026年的11.2GWh,届时电动船舶的渗透率将加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船舶对锂电池的一致性、安全性、性能和循环寿命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船舶运行于水上,所以船用锂电池的防护等级要求较高,以此规避水汽、盐雾、水层干扰等问题。同时,考虑到船舶上搭载人员,电池安全性至关重要。”龙志强表示。
“由于船舶类型多样,每类船的载客量、载重量以及船体大小都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带电量也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长江、珠江等内河的集装箱船,基本以换电形式为主。”龙志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电池成本和换电设施的完善是电动船舶发展的关键因素。信达证券的研报指出,电动船舶逐步展现经济性,在客运、中小货运场景下运营成本相比燃油船舶有所节约,考虑到船舶电池相比汽车电池依然有较大下降空间,未来随着电动船舶成本下降和换电设施逐步成熟,电动船舶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文丨本报记者 杨梓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