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价值创造有了“新打法”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5年04月22日 10:18 作者:卢奇秀
2025-04-22 10:18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卢奇秀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36号文”),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36号文”),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维持多年的政策驱动发展模式根本改变,在新能源行业引发巨大反响。在此背景下,新型储能亟需重构行业发展逻辑,推动市场从单纯价格比拼、规模竞争走向技术赋能、价值深耕。

叫停强制配储已两月有余,市场反馈如何?企业有何应对动作?未来新型储能产业还能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国能源报》记者日前走进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试图从企业动向中找寻新型储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坚定长期向好信心

“136号文”明确,对今年6月1日前并网的存量项目采用“差价结算机制”,确保其收益不低于原机制电价,但逐步缩减保障电量比例;此后增量项目完全通过市场竞争确定电价。

“为确保项目预期收益,新能源企业正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以赶在‘531’节点前并网。”鹏程无限总经理吕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为满足配储需要,目前主流储能电池、集成厂家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市场出现一波“抢装潮”。

“目前公司产品处于满产满销状态,订单已经排到5月后。” 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产品开发部部长许东阳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136号文”对储能市场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短期“抢装潮”过后,市场会出现一段时间观望期,等待地方出台新能源全面入市实施细则和企业重建投资收益测算模型。“去年招标尚未执行的储能订单存在搁置风险,长远看,作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新型储能产业长期向好态势不变。”

南方电网总工程师汪际峰指出,储能发展直接影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成败。“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需求巨大,在常态运行中,储能要保证供电计划性和可持续性,以灵活配置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水平;在非常态运行时,储能作为应急电源,提供黑启动、防灾保底、应急保障等服务。”

为提升新能源主动配储意愿,目前超20个省份通过分时电价、现货市场价差机制引导“新能源+储能”联合运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超30吉瓦。进入“十五五”,中国新型储能市场将逐步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保守场景下,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236.1吉瓦,相较上一年,预测上调14.9吉瓦;理想场景下,累计规模将达到291.2吉瓦,相较上一年,预测下调22.7吉瓦。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指出,去年中国储能产业经历高速发展,新型储能历史上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实现规模化发展,但竞争加剧态势明显。今年储能有望在攻坚克难中继续高速发展,虽然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但总体将从规模化发展向全面商业化转变。

 “大”仍是技术发展方向

为降低成本,近年来储能电芯、系统向“大”趋势凸显。随着强制配储政策叫停,储能市场驱动逻辑将回归价值驱动,成本或不再是选择决策的首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储能电芯、系统技术发展方向是否会发展变化?

“任何时候,客户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电芯和系统向‘大’,不仅降低初始投资成本,更通过提升集成度和能量密度显著减少占地面积及后期运维支出,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结构性优化。”许东阳认为,在招标决策中价格权重依然关键,储能企业必须持续深耕大容量电芯与系统集成技术,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从展会新品发布来看,企业正在大容量电芯、系统布局上持续发力。

瑞浦兰钧发布新一代大容量储能电芯问顶392Ah,能量效率95%,能量密度达415Wh/L,有效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远景动力发布530Ah储能电芯,将于年内实现量产交付;海辰储能发布587Ah储能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相较314Ah电池提升6.5%;电芯容量做大带动系统容量快速提升,南都电源发布Center L Ultra 6.25MWh交直流一体液冷储能系统,适用于2—8小时的储能场景;亿纬锂能发布6.9MWh储能系统,支持百兆瓦时电站项目标准化配置。

许东阳指出,大电芯通过降本增效和系统优化仍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未来竞争将围绕叠片工艺、热管理突破等方向展开。“产业链也有待进一步协同,共同定义电芯规模,避免市场尺寸‘混战’,增加系统集成的设计成本和运维复杂度。”

“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储能项目高频调用对产品安全性、稳定性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要将电芯一致性做到极致。”吕建指出,储能电芯将持续朝着更大容量方向进化,通过“一簇一管理”模式提供更精准的控制能力,优化电芯一致性管理,从而提升整体电池系统的性能与寿命。

AI赋能交易运维

在新能源全面入市和AI赋能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与储能系统深度融合,重塑电池管理、能量调度和电力交易等核心环节,成为储能企业布局的发力方向。

此次展会上,远景储能发布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EN 8 Pro,基于AI大模型,推动储能与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的自主、高效互动,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宁德时代发布智慧储能管理平台——“天恒?智储”,通过“大数据平台+AI大模型与先进机理算法融合+AI助手工具”等创新集合,为储能电站构建涵盖智能预警、运行分析、电站体检和智慧运维在内的全套标准化能力;融和元储上线AI赋能的智能交易及VPP运营平台等,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预测市场变化、自动生成每日交易策略,并根据市场动态和气象信息进行实时调整,大幅度提升运营效率。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数据显示,智能BMS(电池管理系统)开始普及,AI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预测精度超过95%,延长寿命10%—15%。虚拟电厂通过AI算法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欧美试点项目收益提升20%。

“基于AI全景因素测算模型,可以准确进行新能源与储能配置规模测算,提升新能源电能消纳比例,为新能源与储能带来更高投资收益,同时为负荷提供最低的综合用电价格。”海博思创首席技术官钱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全方位驱动储能系统的技术革新,从项目规划、设备设计、预测运维、智能调度到安全监控,AI技术已成为储能系统提升效能与降低成本的关键支撑。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指出,储能系统本质上是针对能源供应侧和需求侧进行调节的手段,特别是对需求侧采取灵活的能源管理策略,这个过程是对能源数据与算法的处理。“目前看,储能行业整体缺乏基础数据和恰当算法,今年希望更多企业步入‘AI+储能’的深度融合浪潮中。”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新型储能价值创造有了“新打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