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电池商业化还需攻克“成本关”
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5年04月22日 10:22 作者:姚美娇
2025-04-22 10:22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姚美娇

▲图片由AI生成 在百花齐放的储能技术中,液流电池正逐渐走向前台,例如,近期中钠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定边中钠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榆林市政府、产业链合作伙伴签署协议,启动总投资9.7亿元的“500M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制造项目”。

▲图片由AI生成

在百花齐放的储能技术中,液流电池正逐渐走向前台。例如,近期中钠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定边中钠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榆林市政府、产业链合作伙伴签署协议,启动总投资9.7亿元的“500M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制造项目”。

有业内人士表示,液流电池凭借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过,液流电池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规模占比相对有限,且存在高成本等挑战,仍需进一步优化和研发,以加速实现商业化应用。

热度持续升温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势头旺盛。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约2.3小时,装机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130%。

技术路线层面,锂离子电池占据装机主导的同时,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也不断涌现,其中液流电池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崭露头角。去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中明确提出,围绕不同应用场景对爬坡速率、容量、长时间尺度调节及经济性、安全性的需求,探索建设一批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二氧化碳储能、液态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站。

多方推动下,我国液流电池储能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众多企业加速布局。今年3月,伟力得100MW/4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在四川省乐山市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4亿元,占地44.5亩,构建“储能设备区+升压站+综合楼”三位一体格局。

2月,云南楚雄州永仁县500MW/2GWh全钒液流储能系统集成生产线项目、永仁县300MW/12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开工,总投资额约36.27亿元;1月,总投资80.8亿元的周口市液流电池全产业链综合基地项目开工,该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172.6亿元。

长时储能“潜力股”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政策持续加码以及项目加速落地,液流电池有望在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注入新动能。据中信证券测算,全钒液流电池到2025年新增规模将达到0.53GW,2027年将达到1.07GW,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58亿元和109亿元。

从性能上看,液流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并且在储能时长上表现出显著优势。在国内液流电池储能项目中,液流电池储能时长基本在4小时以上,部分项目储能时长达6小时。对此,一位从业者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钒液流电池可以解决长时储能的需求场景。”

据了解,与短时储能相比,长时储能在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强电网灵活性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能够在应对季节性气候或极端天气时提供更长时间的电力安全保障储备,实现跨天、跨月甚至跨季节的充放电循环,因此备受业内关注。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强化新型储能等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

当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液流电池或成为长时储能领域的“潜力股”。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吴微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液流电池可以实现功率单元和能量单元的独立配置,增加能量单元的储电容量,适合作为长时储能。同时液流电池循环寿命较长,基本不存在电池衰减。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此前表示,液流电池具有安全可靠、扩容方便、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长时储能技术。液流电池水系电解液本征安全、容量与功率解耦等特性,使其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时长和规模的储能需求。

成本仍待降低

不过,面对机遇广阔的同时,液流电池发展也仍存在一定挑战。据了解,目前液流电池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指标并不突出,存在优化空间。同时,相较于锂电储能,液流电池成本相对较高,例如主流的全钒液流电池因使用了成本较高的钒金属,每千瓦时的储电容量成本超过2000元,经济性低于抽水蓄能等长时储能技术,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大规模应用。“全钒液流电池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的企业能够供应,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当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后,液流电池将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上述从业者表示。

在受访人士看来,液流电池的成本降低空间依赖于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通过提升电池电流密度、电解液利用率等关键技术,以降低系统成本。同时,可考虑给予液流电池等初期高成本技术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通过完善电力市场、碳市场等市场机制,以及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储能的成本回收。

吴微指出,目前液流电池的成本主要是金属原料成本,钒电解液成本占全钒液流电池40%左右。未来钒电池成本下降主要还是依靠增加单体电池的容量,同时通过产业链的规模效应促进成本下降。

赵天寿表示,尽管液流电池技术在成本上仍面临挑战,但通过提升电池电流密度、电解液利用率等关键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系统成本,推动其产业化应用。

事实上,近两年液流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已有所下探。2023—2024年,中国液流电池系统(4h)价格已经从2.83元/Wh降至2.42元/Wh。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预计,2026年液流电池有望降至2元/Wh以内。

文丨本报记者 姚美娇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液流电池商业化还需攻克“成本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