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的发布吹响了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的号角。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 Seek)的横空出世,让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各行各业。在这两大因素的交织影响下,作为支撑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新型储能如何赋能新能源全面入市?AI技术又如何切实提升储能项目盈利能力?尤其是,在储能企业踊跃“出海”过程中怎样理性看待海外市场的“风雨和彩虹”?
近日,《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分享他对当前新型储能产业热点话题的企业思考、技术驱动发展逻辑,以及对产品未来竞争维度的价值判断。
“136号文”促使储能回归交易本质
“136号文”明确,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下同)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在过往新能源项目开发过程中,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大部分利益在项目开发阶段释放,新能源非技术成本持续增加,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很薄,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田庆军认为,“136号文”的实质是新能源产业链价值的再分配。预计基准电价将下探0.03元—0.05元/千瓦时,投资回报率(IRR)大幅压缩。新能源开发将转向产业链价值合理分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36号文”明确取消将配储作为新能源项目并网前置条件。田庆军坦言,短期新型储能面临一些压力。项目方可能暂缓储能配套投资计划。从近期市场数据来看,储能项目招标量较去年同期已经有所下降。
从长期发展来看,新能源全面入市将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促使储能回归市场交易本质属性。储能将通过电力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等市场化机制明确其功能定位,并依托容量电价、峰谷价差等市场化收益拓展盈利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已在多个省份开展电力现货市场试点,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储能价值的充分释放仍需时日。今年将成为政策过渡关键期,预计明后年新型储能产业将逐步转向市场化驱动的发展新阶段。
人工智能推动储能向高阶形态演变
近年来储能行业面临非理性竞争,市场频频出现突破成本底线的超低价中标,为行业健康发展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储能招标过度聚焦价格单一指标,也反映了行业对储能的价值缺乏系统评估。”田庆军介绍,为解决行业这一痛点,远景储能正在构建储能全维度价值评价体系,从交易、能效、可靠性、健康度四大核心维度,设置十项一级价值评价指标,并定义100多项二三级细化指标,类似医疗机构通过血压、血脂等标准化检测评估人体健康一样,对储能设备和场站形成完整的健康评估。远景希望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推动行业从“价格敏感型”向“价值判断型”转变。
围绕“136号文”后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的趋势,远景储能正在推动储能与AI深度融合,打造全自动、全智能的智慧交易型储能,为客户提供在电力市场交易中“稳盈”的解决方案。“软硬件融合的高度智能将主导储能参与交易。”在田庆军看来,储能正在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智能体,通过大数据、大模型来连接软件和硬件,实时感知和预测气象、新能源功率、负荷等,通过精准电价预测,结合设备状态信息和市场信息,自感知、自生成、自进化交易策略。
近日,远景储能在ESIE2025发布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系统EN8 PRO,内置交易智能体,可实现日前/实时节点电价预测准确率超90%,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10个百分点。根据远景储能在山东、安徽、内蒙古的案例实证,采用远景智能体储能系统,收益可以比人工交易提高15%-20%。
“储能参与交易不是简单的充放电和买卖电。”田庆军表示:“储能行业正经历类似自动驾驶对交通行业的颠覆性变革,交易智能体依托大数据驱动,构建自主决策能力,将实现从人工操作到智能化交易的转变,推动储能产业向高阶形态演进。”
储能出海“热”需要“冷”思考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369.8GWh,其中,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45.8GWh,占比93.5%。储能企业踊跃“出海”的同时,也面临竞争加剧、贸易壁垒等挑战。
田庆军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建立起从产品技术到产业链的系统性优势,在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均形成显著领先地位。在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下,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成为碳减排的关键路径,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基于此,国际社会应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深化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技术的普惠性发展,让新能源创新成果能够更广泛地服务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田庆军提醒,要充分重视国内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同时对海外市场拓展保持理性判断。中国市场的确定性更好,对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包容性更强,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海外大多数国家,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场景和舞台,与国内市场形成互补,但仍需高度关注不同国别因为文化、法律法规、合作习惯等差异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建议企业在国际化战略上要量力而行,在出海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循序渐进,而不是“一拥而上”。
“全球化运营本质是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在具备供应链优势的地区生产制造,在价格高地实现市场销售,在人才聚集区研发创新。”在田庆军看来,国际化战略还必须立足企业自身战略。远景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深刻认识到全球能源转型的紧迫性,使命驱动必然走向国际社会。
文|中国能源报记者 卢奇秀
【责任编辑:王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