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光伏发电,特别是分布式光伏,正被赋予承担主力电源角色的使命。然而,其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成为大规模接入电网并充分参与电力市场的掣肘。
派能科技国内营销副总经理彭宽宽认为,只有新能源和储能协同发展,才能激活新能源主体地位。当前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距“主体地位”的要求仍有差距,亟需储能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上述背景下,行业已形成共识,要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新能源企业需从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的价值创造者,构建全周期、全产业链的服务、运营能力,重点强化电力交易增值服务。
面临市场化考验
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2025年5月1日后并网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告别“全额上网”模式,仅可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山东等地更进一步要求选择“余电上网”的项目,其上网电量必须全部参与电力现货市场。
平安证券分析指出,2025年以来,山东光伏现货交易电价持续处于低位,反映光伏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的供需形势。上述情况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上网电量收益不确定较大,这将进一步约束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近年来,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随着近期国家层面政策调整以及地方政策加码,未来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光伏要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就要学会在电力市场中“游泳”,未来,其自发自用能力和参与市场调节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原本,储能的根本价值在于解决光伏的波动性问题,提升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保障高比例光伏接入下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如今,储能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彭宽宽算了一笔经济账:“当前‘光伏+储能’的度电成本已逼近甚至低于煤电,叠加电力市场开放带来的峰谷电价套利、容量补偿、辅助服务等收益机制,‘新能源+储能’模式的经济竞争力正加速显现,成为替代传统电源的主力军。储能不再是单纯的成本项,而是帮助光伏项目在市场中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核心工具。”
转型成企业刚需
面对分布式光伏市场逻辑的转变,头部新能源企业已不再满足于设备供应,而是积极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以及全周期的综合能源运营能力,赋能项目应对市场挑战。
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在光伏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的背景下,在光伏、储能解决方案、数字能源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确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将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该公司培育了储能、分布式智慧能源、集中式智慧能源等新的解决方案。
天合储能全球产品管理负责人李明表示,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逐步在全国各省落地,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价值进一步凸显。叠加“电力现货+容量成本回收” 机制的完善,储能正在从“成本中心” 转向 “盈利主角”。
“天合储能不仅具备从电芯到AC侧系统的全栈自研与自产能力,更持续深耕软件层面。凭借自研的AI神经网络算法专利,可实时监测电压、温度、电流、内阻、容量等多维指标,为项目参与市场化交易提供有力保障。”李明说。
彭宽宽表示,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储能产业正从设备供应向综合服务转型。派能科技构建“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运营”全周期交付能力,重点强化电力交易增值服务。“储能企业需具备能源资产运营能力,帮助客户在现货市场、辅助服务中挖掘价值。”
解锁分布式价值
作为光伏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分布式光伏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分布式光伏需要更深入地整合进电力系统的调节之中。
天合光能数字能源中心负责人廖宇指出,虚拟电厂正是关键路径。它通过高效聚合海量分布式光伏、储能、可调负荷等资源,形成规模化的灵活调节能力,深度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这要求分布式光伏项目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伴随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分布式能源业务的运营逻辑正经历深刻变革,电站投运后精细化运营成为保障新能源项目收益的核心竞争要素。”上述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合富家积极拓展电力交易业务,构建了覆盖售电业务、虚拟电厂业务、分布式聚合商业务、绿电绿证业务在内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动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不断提升,是满足我国能源转型需求的必要路径。不过,随着市场逻辑和商业模式发生转变,未来分布式光伏需要更充分发挥自发自用的积极性,同时既可以参与虚拟电厂,也可以参与电力市场。
文 | 本报记者 董梓童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