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渤海之畔,老工业基地辽宁正在向海而兴,让蓝色海洋澎湃出绿色动能。
在日前举行的2025海上风电大会上,辽宁省发展改革委透露,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这不仅是一项绿色能源工程,更是驱动辽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的新引擎。
1310万千瓦项目开启辽宁海上风电新征程
着力推进能源结构向“绿”而行、向“新”而生。2024年,辽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破50%,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风电、光伏总装机达到2969万千瓦,较2020年翻一番。
与此同时,辽宁凭借绿色电力交易电量127.83亿千瓦时,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绿色电力交易超百亿规模的省份之一。
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规模404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达4127万千瓦,连续4年位居全球首位。目前,沿海11个省份均有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运,其中广东和江苏装机规模为千万千瓦级,山东、浙江、福建、辽宁四省装机均超过百万千瓦。
2024年7月,大连华能庄河四二号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并网,标志辽宁省海上风电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培育。截至目前,辽宁省海上风电装机达到125万千瓦。
随着本轮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有序开发实施,辽宁省将形成渤海湾和北黄海两个超500万千瓦规模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和产值超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
据估算,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建设项目,可带动投资约3000亿元,年产值超1000亿元,税收超200亿元,这将带动辽宁开启海上风电发展新征程。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轶赢表示,按照集群化、规模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思路,辽宁已启动新一轮深远海海上风电资源普查。未来,将大力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能、海洋牧场、海上能源岛等资源业态融合创新,提升海域空间立体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做到全产业链协同发力。
将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相比广东、江苏等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的先行省份,辽宁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辽宁海岸线绵长,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具有风向集中、风速平稳,基本不受台风影响的优势,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000万千瓦。
在严谨规划和小心论证下,资源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以大连为例,目前,大连已建成东北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预计到“十五五”末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700万千瓦。
海上风电产业链长、带动力强,与钢铁、冶金、化工、机电、造船、港口等传统产业天然契合;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基础好、潜力足,拥有像鞍钢、恒力石化、大连重工、瓦轴、中船、辽港集团这样的代表性企业。
辽宁省风电产业链规上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发挥在风机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将风电技术与传统工业优势相结合,既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能突破高端轴承、齿轮箱、大功率发电机等前沿装备的核心技术,助力东北地区在风电装备制造上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在2025海上风电大会期间,35家风电、钢铁、冶金、化工、机电、造船、港口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签约“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先进装备制造领跑者计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辽宁共识”,致力于打造以传统工业基础为强大支撑的富有辽宁特色的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以本轮海上风电开发为锚,辽宁整合要素、整合资源,推动区位、产业、市场、人力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提升项目的牵引力、内聚力、辐射力。
如今,作为新能源主体之一的风电,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也与氢能、储能、绿氨、绿色甲醇等实现融合发展。这使得风电不仅成为绿色电力,也可以转化为绿色燃料,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
远景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远景一方面推动瓦房店和长兴岛绿氨深度合作,带动绿色石化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助力大连成为全球绿色燃料的加注中心。
作为石化大省,辽宁建有石化产业园区32个,其中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石化基地,大船集团,恒力重工、中远海运等造船企业均具备可持续燃料动力船舶的生产能力。全国规模最大离网制氢项目华电铁岭25MW项目成功投产,铁岭调兵山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即将开工,铁岭、沈阳、大连等地正加快布局绿色燃料生产基地,大连长兴岛等沿海地区依托港口优势正逐步形成绿氢氨醇生产、储运、加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这些都让绿色风电拥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探索创新模式让海上风电成为振兴突破的“蓝色引擎”
在距离大连市区100公里的太平湾合作创新区,以合作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按照“创新驱动、内外循环、央企抱团、振兴东北”总体思路,积极推动构建“前海—太平湾创新合作平台”“国资央企合作经济飞地”“东北亚合作经济飞地”,正致力于打造成为“港产城融创”为一体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东北亚对外开放新前沿。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起步于2022年,加速打造以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生态集群。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风电主机、塔筒钢结构、叶片新型材料、海底特高压电缆为核心的产业格局,进入全链条、集群式发展的新阶段。
钢结构制造基地和主机制造基地主营业务年收入均达到规模以上;首台18兆瓦风电机组成功下线;由三峡能源和招商局太平湾公司联合打造的辽宁庄河V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辽宁省最大直径“钢铁风火轮”摩擦筒下线出运……太平湾风电产业园如今已取得不俗的发展成绩。
在太平湾,在大连,在辽宁,海上风电产业正加速成为振兴突破的“蓝色引擎”。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也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辽宁将努力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5%,发电量占比达到53%以上。多元互济、结构合理、装备先进、市场开放的清洁能源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仅注重项目规模扩大,更强调质量提升和产业链协同。辽宁以空间布局、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政策保障为核心驱动,聚焦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高质量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构建绿色能源经济体系,成为辽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路径。
在此背景下,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提供了战略支点,必然拉动辽宁省传统制造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带动多个链条协同,推动辽宁从单一传统重工业结构向多链融合、高端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蜕变。
纵观世界级的产业中心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产业链供应链高度集聚,产业核心要素全汇聚并高效配置;二是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制造、科技与服务交融互动的生态系统;三是高水平开放、高度国际化,影响力辐射全球,是国际交流合作的中心节点。
秦海岩认为,辽宁如果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有机会冲击世界风电产业中心。
【责任编辑:王少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