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以下简称“核能协会”)轮值理事长杨长利4月27日在该协会主办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44台,装机容量5235万千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2024年,核电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2%,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
核能协会当天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居全球第三,2024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7797小时,福建、辽宁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20%;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同比增长520亿元,创历史新高。
运行业绩方面,《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商运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1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与世界主要核电国家相比,核电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机组数量和平均值均列首位。同时,积极拓展核能供暖等综合利用,2024—2025供暖季核能供暖面积达1402万平方米。
近年来,我国先进核能技术呈多领域加速发展态势。《报告》显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首堆建成投产,并推动技术改进优化形成“国和一号+”总体实施方案;持续开展高温气冷堆运维技术研发与创新;“华龙一号”结合工程建设及运维经验,持续开展技术改进优化,完成后续机型标准初步设计和初步安全分析。
此外,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研发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玲龙一号”完成外穹顶吊装,模块化多功能小型堆、浮动堆、气冷微堆等研发有序推进。核聚变方面,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洪荒 70 等聚变装置不断取得实验新突破。
与核电规模化发展、核能综合利用相匹配的,是持续提升的核能产业链、供应链能力。
《报告》显示,在核电装备制造方面,我国已实现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可控,2024年国内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114台套,同比增长一倍。此外,我国目前已形成万吨级铀纯化转化能力,铀纯化转化基地、铀浓缩生产线运行稳定,铀浓缩产能扩建有序推进。核燃料元件加工产业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可满足压水堆、重水堆、高温气冷堆等机组的核燃料元件需求。乏燃料后处理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中低放废物“区域+集中”的处置格局已经形成。
“作为一种安全、低碳、可大规模利用的能源,核能当前呈现出明显复苏、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杨长利介绍,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417台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接近4亿千瓦,年度发电量创2.8万亿千瓦时的历史新高,占总发电量的9%。全球在建核电机组65台,装机规模达7260万千瓦,为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我国核能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预计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达1.1亿千瓦,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进一步发挥高碳能源重要替代者、系统安全稳定主要支撑者的重要作用。”
《报告》也预测,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连续4年上调世界核电发展预测值,3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三倍核能宣言》,主要核能国家对核能的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加大。按当前的建设速度和节奏,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0年我国核电装机需达到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0%。
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建设背景下,核能参与电力市场情况如何?《报告》透露,核电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已从2020年的30%左右升至2020年的46.1%,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来,随着煤电发电量占比逐步减少,核电将在承担基荷、提供电网安全支撑、应急保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重要基础性支撑电源。
针对我国如何推动核能产业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报告》提出五方面建议:
积极推动核电均衡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沿海核电厂址资源积极有序推进项目开发,并通过厂址扩建、复用煤电退役厂址等方式增加厂址资源储备;在电力负荷较大、电网安全运行地位较为重要以及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的华中地区,尽早启动核电建设;在西北新能源基地建设中研究引入核电作为零碳支撑电源,部分替代煤电发挥送端支撑电源作用,构建多能互补外送体系。
加快提升核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 三步走”发展战略,围绕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研究堆、先进加速器等大型核科研设施建设,加大设施运行维护经费投入和开放共享,增强核领域基础研究能力。
加强顶层统筹、协同推进铀资源开发。加大国内铀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扩大国内产能;将海外铀资源开发列入国家对外合作优先事项,在国家层面建立海外铀资源获取统筹机制,高效获取海外天然铀资源。
持续发力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加强铀资源、核电工程建设、核电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对外合作协同机制,针对不同区域国家的市场特点,开展前瞻性布局,更有效满足目标国需求;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积极推介核能技术、企业,推动核能全产业链“走出去”。
充分考虑核能清洁低碳价值,推动核电纳入绿电、绿证体系。将核电纳入绿电、绿证体系;充分发挥核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基荷作用,保障核电安全消纳;推动实现核电低碳消费的国际互认,为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提供支撑。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朱学蕊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