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阴霾,不仅促使日本大面积关停核电站,更导致以德国为代表欧洲多国全面“弃核”,全球范围内核电投资骤降,核电一度与风险画上等号。
如今,寂静许久的核电世界仿佛骤然觉醒:世界银行宣布解除长达数十年的核电融资禁令,英国豪掷百亿美元重启停滞核电项目,德国核聚变初创企业单轮融资破纪录,美国加紧开发本土铀矿……曾经令全球谈之色变的核电,正以崭新的姿态重返世界能源舞台,掀起一场复兴的浪潮。
核电复兴实际上是多重危机倒逼下的一场能源突围。
气候危机逐渐从隐忧转变为现实。世界气象组织预计,未来5年地球将进入“致命高温”频发期,2025年打破高温纪录的可能性高达80%。世界需要清洁低碳的能源,减少对气候造成影响。
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近年来虽然高速增长,但一方面,其与生俱来的波动性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核电大范围“下线”的时日中,全球多地都曾出现过受风光电力影响引发的停电事故。另一方面,风电、光伏也难以独立支撑钢铁、水泥、化工等基础工业的脱碳需求。
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艰难进程中,核电所能发挥出的独特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核电对于世界低碳转型的价值不仅在于零碳发电,还在于能够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共同推动能源系统在韧性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核能高温蒸汽可解耦钢铁、水泥等高耗热行业的脱碳死结,大型核电站配套电解槽可日产百吨绿氢,浮动式核电站更可为极地科考、海岛开发提供能源生命线……国际能源署曾预测,要实现2050净零排放目标,全球核电装机量至少需要翻番。
核电复兴绝非简单的历史重复。全球各国对核电的再次审视中,多了冷静,多了思考,多了创新。传统核电国家聚焦“存量更新+技术迭代”,在为老旧核电机组“续命”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核电技术。新兴核电国家则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规划,采用“技术引进+资本协作”的模式,依托国际融资打开核电大门。
当然,复兴对于核电而言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铀价波动引发资源争夺、核废料储存带来环境难题、核电站造价居高不下……一系列的挑战仍在等待行业突破。核电技术的进化在此时提供了关键支点。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颠覆传统范式,使核电摆脱“巨型项目、天量投资”的桎梏;熔盐堆技术将核废料的“寿命”从万年压缩至百年;核聚变领域更是屡现突破、捷报频传。
核电既非万能灵药,亦非洪水猛兽,它是能源矩阵中不可或缺的一台“稳定器”。1954年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并网时,人类看到的是核能应用的伊甸园;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人人对核电避之不及;而如今的复兴,则是经过现实淬炼后对核电作为脱碳选择路径的理性回归。
核电所经历的这场沉浮,反映出全球低碳转型正在从青春期的理想主义,迈入成熟期的务实主义;折射出世界在实现低碳转型过程中,不断在技术风险与能源保障间追寻动态平衡。或许,只有当人类能够熟练地在风光、水电、核电乃至未来的核聚变之间编织多元能源网络之时,核电的这场复兴才算真正实现其历史使命。
文丨李慧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