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有自己的碳循环体系,但是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大自然的碳循环体系忙不过来,于是人为地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之后,实现二氧化碳再利用或者将其压回到枯竭的油田或者其他安全的地下场所的技术就应运而生,是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相关技术探索和工程示范。这样听起来实现路径长且周折的技术会在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能发挥什么作用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给出了答案:CCUS是确保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绝大多数气候模式都需要该技术来助力深度减排目标的实现。可见,CCUS能够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头“捕获”,称得上是减碳的“强效药”。
当前,国际上通用的减碳模式主要包括能源转型、能效提升、节能减排等。然而在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即使在工艺路线改进和产能优化后,仍然离不开化石能源以及二氧化碳刚性排放。在这些行业,CCUS将越来越成为减碳“必备药”。
虽然是“强效药”和“必备药”,但CCUS还远非“平价药”。由于技术环节多、工程复杂,CCUS目前还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昂贵药”。尤其是在捕集环节,成本可能高达200—500元/吨碳。随着材料化学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成本制约有望被破除。目前,英国、日本等多国已将CCUS作为碳中和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这一技术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预将阅读全文,请订阅《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订阅电话15910626987”
【责任编辑:刘澄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