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陶青
8月17日,《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新电池法》)正式生效。《新电池法》明确规定,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电池,最快从2025年2月开始,必须按照欧盟电池碳足迹规则进行核算,并通过欧盟认可的认证机构审核,否则不能在欧洲市场销售。同时,欧盟还将在2026年8月划分动力电池碳足迹等级,在2028年2月设置碳足迹最大限值,超过最大限值的电池产品同样不能在欧洲市场销售。相同的碳足迹强制要求还将适用于可充电工业电池(2026年2月起)和轻型交通工具电池(2028年8月起)。
《新电池法》的实施对于各个电池出口厂商及电动车出口厂商来说,都是一场新的挑战,而对于中国来说,则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毕竟,我国是全球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大国,欧洲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新电池法》的实行犹如原本视野开阔的欧洲市场先筑起了一道高墙,又在墙上开了一扇门——有人还可以从门中穿过,但也必定有人会被拦在高墙之外。至于谁能过关而谁又会被拦下,目前还只能划上一个问号。
针对《新电池法》对国内电池及电动车企业的影响,日前,《能源高质量发展》采访了成都亿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洪涛。
令人头疼的碳足迹声明
在王洪涛看来,《新电池法》中最让电池企业头疼的,莫过于其中提到的碳足迹声明。欧盟电池碳足迹规则是依据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制定的,因此ISO14067碳足迹国际标准以及PAS2050等任何国家的碳足迹标准均无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碳足迹并不能由电池企业自我声明,而是必须通过欧盟指定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企业才能发布碳足迹符合性声明。
虽然《新电池法》已经生效,但对于电池企业来说,具体实施流程仍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欧盟承认哪些认证机构的碳足迹审核结果?认证机构的审核标准是什么?审核流程是什么?一套流程走下来需要多长时间?在距离提供第一份碳足迹声明不足18个月的今天,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都还是未知数。
此外,欧盟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也不容乐观。“欧盟各方多次表达要扶持欧盟自己的电池和电动车产业,欧盟透露正在制定电动车核算规则,正在协助日本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并与美国协调碳足迹规则,但没有报道表示欧盟就此联系过中国。”王洪涛直言。
难以规避的高违约风险
一旦碳足迹声明无法通过欧盟审核,电池和电动车企业将面临的最直接且沉重的打击就是供货合同违约。“如果电池不能卖,那么电动车也不能卖。而供货合约中的交付期限一般是2年,如果是2025年2月交付,其实合约已经签过了。”王洪涛表示。
在王洪涛看来,《新电池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来者不善”。该法设立前后历经三年,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将碳足迹这种主观判断空间较大的维度作为产品强制性要求。“欧盟让企业提供的是报告,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据。报告的审核流程很复杂,并且审核尺度很难把握,认证机构可以主观判断哪部分合格、哪部分不合格。”
电池企业和电动车企业面临的风险还不止于此。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电池始终无法通过《新电池法》的审核标准,多次违约极易造成企业信誉度受损,直接导致欧盟地区的出口订单量下降。“如果我国电池产品长时间大比例受阻,则很可能造成贸易纠纷,甚至上升到国家层面。”王洪涛说。
这番言论并非危言耸听。在商务部8月24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专门就欧盟电池法规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做出回应。“我们注意到欧盟《新电池法》已于近期生效,中方对此高度关注。”束珏婷表示,中国是电池生产和出口大国,欧盟是中国锂电池等绿色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的绿色产品为欧盟绿色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中方希望,欧盟相关法规的实施应秉持公平公正透明原则,避免人为设置障碍,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扑面而来的紧迫感
时间紧、任务重。对于电池企业来说,距离递交第一份碳足迹声明仅剩不足18个月,着实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对此,王洪涛梳理出了一条时间线:“按《新电池法》相关规定,预计6个月内,即2024年2月前,欧盟将发布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此规则基于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要求。之后,欧盟将指定认可和认证机构,但是具体时间不明确。这意味着,可能要到2024年上半年才知道最终的核算与审核规则要求。然后电池企业才能开始申请认证机构进行现场审核。但完成审核所需要走的过程、环节以及时间等关键内容并没有相关说明。”
然而,在王洪涛看来,国内很多电池企业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2020年欧盟启动新电池立法以来,国内一直高度重视和关注其进展,在‘两会’提案、各次行业会议中反复宣讲,但全行业普遍并未意识到上述实质性风险已迫在眉睫,更未开展实质性的准备工作。”王洪涛进一步解释道,“在电池行业和碳足迹领域流传着大量误解,甚至被有意的误导所包围。例如,国内很多碳足迹标准、报告、认证和碳标签、软件工具等,借助欧盟电池法的热点,进行宣传和销售,但从未按照欧盟碳足迹要求工作,也不对企业出口合规负责,这是误导企业、行业和政策的行为。”
那么,电池企业现在应该怎么做?
王洪涛建议,电池及电动车企业的相关部门立即向公司汇报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对电池企业来说,应该尽早询问碳足迹标准机构、咨询服务机构、认证机构等内容,并着手准备、学习、调研,对照法规、认证流程来整改,并在欧盟发布认证名单的第一时间就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给自己留出调整时间。王洪涛强调,企业需明确自身是否理解,并有能力按照欧盟法规及电池碳足迹规则提供服务,避免被不懂装懂、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碳足迹服务所误导,贻误时机。对电动车企业来说,则应该及时询问电池供应商相关准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因车辆搭载的电池碳足迹不合格而影响车辆正常在欧盟地区销售。
【责任编辑:慕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