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都市圈协同发展?成都都市圈“五新”成效可供借鉴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5年03月25日 14:15 作者:杜敏 常明庆 刘冬梅
2025-03-25 14:1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杜敏 常明庆 刘冬梅

成都都市圈是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由国家批复发展规划的都市圈,包含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成都都市圈是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由国家批复发展规划的都市圈,包含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近年来,成都都市圈充分发挥成都市“主引擎”作用,与德阳、眉山、资阳3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从自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攻坚、公园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多点发力,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保护,聚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增长极、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都市圈,积极探索美丽建设实践路径,取得“五新”成效,相关经验可供借鉴。

擦亮自然生态保护“新底色”

成德眉资4市合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通过协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大力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打造成都都市圈的“中央绿心”和成渝城市群主轴上的重要生态绿核,共筑绿色生态本底,城园相融、江景相拥、林田相依的大美空间轮廓尽显。通过实施天府绿道体系工程、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成德眉资生态宜居细胞工程、互联互通骨干道路景观绿化工程等,都市圈生态绿网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龙门山、邛崃山为廊构建生态屏障,大力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都、德阳、眉山片区森林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走在前列,目前已累计建成1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位居全国都市圈首位。

探索污染防治攻坚“新形式”

成德眉资4市成立了同城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专项合作组,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跨界衔接,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共同编制出台《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三年实施方案》,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力度,提升治理效能。

深入打好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开展O3和PM2.5协同防控,坚决遏制出现重污染天,不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建立跨界流域、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合力推进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试点,联动治理青白江、鸭子河、府河等重点跨界河流,持续推动流域上下游水质稳定达标,成都市锦江示范河湖建设、德阳市旌阳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入选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德阳市射水河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名单,成都市兴隆湖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联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固废处置,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为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扮靓美丽宜居家园“新面貌”

成德眉资4市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和地域优势,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地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城市功能和城乡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已初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都市圈生态宜居特质更加鲜明。

成都市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轨道+公交+慢行”交通格局成效明显,“百个公园露营”“绿道骑行”“夜赏双子塔”“城中看雪山”成为幸福安逸生活的标识。德阳、眉山、资阳3市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德阳市打造了旌阳区“陕西会馆”综合体、广汉市“雒景燃夜”街区、绵竹市仁泽片区等一批城市更新样本;眉山市推进城周增绿、见缝插绿等“八绿”建设,实施沿路沿江“绿带”、城市“绿肺”、“集镇拥翠”等工程,构建城乡绿化美化新形态;资阳市坚持产城一体,推动城乡同频共振,重塑城乡关系,以临空经济区为抓手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养新典范。

打造绿色低碳经济“新动能”

成德眉资4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都市圈,大力实施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攻坚行动,持续探索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通过区域协同模式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共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联合发布《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及重点产业链全景图,高标准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资协同开放走廊,相向打造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和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2024年,成都都市圈内清洁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等9条共建重点产业链产值规模已超万亿元,跨市域协作配套企业增至1700多家,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达到3000亿元,成眉锂电产业链产值约千亿元,天府新区—仁寿园区、武侯—绵竹园区、成华—乐至园区等6个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按下氢能发展“加速键”,将氢能纳入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链,通过精准建圈强链、共拓“氢友圈”,加快形成“制—储—运—加—用”完整产业链条及氢能产业发展生态圈。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24年成都都市圈耗用的清洁电力占比超过80%。

开创文化保护传承“新境界”

成都都市圈文旅资源在巴蜀文旅走廊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协同开发和整体推广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街区、民俗风情等文化旅游资源,都市圈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不断增强,美誉度显著提升。

比如德阳市依托“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大力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持续配合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为引领四川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的重要内容及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东坡故里”眉山市依托东坡文化、彭祖长寿文化等优势文旅资源,不断焕新文旅新场景,把东坡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用东坡文化浸润现代城市文明。“蜀人原乡”资阳市推动安岳石窟等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利用,倾力打造“天府艺谷”“城市之脊”等文化IP,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责任编辑:刘澄谚 】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 邮箱: 95866527@qq.com
投稿与新闻线索: 微信/手机: 15910626987邮箱: 95866527@qq.com
欢迎关注中国能源官方网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中国能源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即时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如何推动都市圈协同发展?成都都市圈“五新”成效可供借鉴
分享到: